【番茄病害大全】高清详解!(精品) 1 番茄轮纹病英文名 Tomato early blight 异名番茄轮纹病、番茄夏疫病。病原茄链格孢 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危害番茄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 30% 以上,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重。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症状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1 )叶部:叶片初期出现水渍状暗褐色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别于番茄圆纹病。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不将茎包住。(2 )茎部: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幼苗期茎基部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 1 周,引起腐烂。(3 )果实:青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面着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病原物王连平对番茄早疫病菌研究结果: (1 )形态: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菌丝发达,气生菌丝灰白色。将其平铺于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淡灰色,后转为青褐色、褐色,菌丝生长快,在 25 ℃下培养 7 天,菌落直径一般在 8 厘米以上。该病原菌在 PDA 等一般培养基上较难产孢,经诱导处理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长不超过 11 0 微米,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50 ~ 300) 微米× (15 ~ 19) 微米,一般有多个纵横隔膜,有长喙( 一般不短于孢身长度) ,极少数孢子喙有分叉。(2 )特性: PDA 、 PSA 是其最适合培养基, pH2 ~ 12 菌丝均能生长, pH6 ~8 生长较快。该菌在 5~ 35 ℃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 25 ~ 30 ℃;在 5~ 35 ℃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 25 ~ 30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 50 ℃(10 分钟) 。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等氮源都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为最适碳源;酪氨酸甘氨酸、天门冬酰氨为最适氮源。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经过特别处理,一般不产孢或很难产孢紫外线照射促进产孢,番茄汁培养基结合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染循环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 2 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可发病,病原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形成初次侵染,潜育期 2~3 天后出现病斑, 3~5 天产生分生孢子,并可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多次侵染。在大棚内,病原主要是种子携带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土壤中带有分生孢子,或者从通风口处,风携带分生孢子进入大棚,完成初侵染。发生因素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1 )环境: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田间发病前 5 天均温为 21 ℃, 相对湿度大于 70% 的时间超过 2 天,早疫病即可发生。湿度 80% 以上,温度 20 ~ 25 ℃最易发病。(2 )栽培:番茄连作,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洼积水,或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结果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春季棚室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塑料薄膜上常结有小水珠,并落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茄抗 5 号、西粉 3 号、早丰、北京早红、密植红、满丝、苏抗 11 、佳粉 10 号、佳粉 15 号、毛粉 802 、毛粉 903 烟粉 1 号、陇番 5 号、粤胜、奇果、矮立元等。②重病区实行轮作,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2~3 年以上的轮作。③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黄叶,摘除病果,拔除重病株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④高畦覆地膜栽培。合理密植,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 避免偏施氮肥。盛果期后为防止早衰加重病情,要及时追肥或喷叶面肥。⑤灌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或渗灌,上午灌水,灌水后适时放风,防止湿度过大。尽量采用滴灌,禁止大水漫灌,更不能用喷灌,防止随水传播。⑥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或施用酵菌素调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重施底肥,控制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不用硝态氮肥, 提倡使用专用肥,以达到壮苗
番茄的病害精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