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毕业论文(word格式).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毕业设计 1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摘要:新感觉派是 30 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闭”走向“开放”,并由此产生更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关键字: 新感觉派;现代性;都市物景;都市人景;现代技巧; 毕业设计 2 上海是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商埠和大都会,它的繁荣开始于 1843 年满清政府与西方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该条约的实施,使得上海作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向太平洋及西方世界敞开了大门。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拥有宽深的天然港湾,连结着通向世界各地的海运,这样的世界和地理环境为上海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性的都市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帝国主义工业资本及商业资本大举进军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在此间也充分发展;外租界的存在造成了上海城市的多元化格局;现代科技的输入送来了灯火辉煌的宽敞街道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的舞场和品种繁多的出版物;也带来了烟囱林立的现代化工厂;国家银行、商贸市场、公债交易所等前所未有的事物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海一跃而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中心城市,赢得了“十里洋场”之称和“东方巴黎”之誉。新感觉作家无一例外地生活在这个“孤冢荒郊,尽变繁华之地;”;“华屋连苑,高厦人云,灯火辉煌,城开不夜”的宝马香车、灯红酒绿的环境之中。其中的三大主将为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穆时英的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毕业于光华大学。刘呐鸥本名刘灿波,是台南望族子弟,家境富裕,16岁即离开台湾到日本东京留学,1926 年毕业回中国,在上海震旦大学插读法文特别班。施蛰存 8岁时跟随任工厂经理的父亲定居松江,1923 年到上海, 入上海大学, 1926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刘呐鸥是同学。三人都出身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或留学日本,或在西式学校接受过教育。穆时英、刘呐鸥和施蛰存的教育经历、生活方式、甚至精神状态,和上海的洋场气候非常融合。他们频繁地出入咖啡馆、电影院、跳舞场,追逐着潮起潮落的各种时尚,一副洋场先生的作派。施蛰存回忆和刘呐鸥同住那段时光的情形时说:“每天上午,大家都耽在屋里,聊天,看书,各人写文章,译书。午饭后,睡一觉。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人开的店里饮冰。回家晚餐。晚饭后, 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或跳舞。一般总是先看七点钟一场的电影,看过电影, 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这就是当时一天的生活。”[1](P 43)穆时英是一个标准的洋场摩登文人,用《黑牡丹》主人公的话来说,“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 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汽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2](P67) 毕业设计 3 施蛰存回忆他和穆时英、刘呐鸥的生活状态时也坦言:“我们是租界里追求新、追求时髦的青年人。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一般的上海市民不同,也和鲁迅、叶圣陶他们不同。我们的生活明显西化。”[3](P6) 新感觉派作家的存在状态是狂放、颓废、孤独、敏感、多情、摩登的,大多有着二重人格和多元思想,他们能够感触到殖民都市的亢奋和细微,他们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最充分地享受都市的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毕业论文(word格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uiwei20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