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手\散打基础意蕴考析:散手和散打的区分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在古代,武术徒手对抗的方法曾被称作相搏、手搏、白打、手战、相散手等。近代,中央国术馆称之为散手、拳术试合、拳术比赛、对试等。中国建立后,则更多地使用了散手、散打的称谓。
一、古代文件中的散手
“散手”这一名称在古代中国文件中有多处出现。经过对这些文件的归类,我们发觉,散手的基础意蕴关键有“徒手对抗时分开的状态”和“卫士之一”两种。
1徒手对抗时分开的状态
居延汉简甲编第1304号简有六个字,释文为:“相错畜,相散手。”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邦怀先生认为这支汉简正是汉书・艺文志中手搏一书的轶文,其意思是:“相错畜,言二人之手交错相聚畜,其意即搏也;相散手,言由搏手而散手。”在这里,“散手”表示两人徒手对抗时分开的状态。
2卫士之一
据新唐书记载:“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皆有卫……衙内五卫:一曰,供奉仗,以左右卫为之;二曰,亲仗,以亲卫为之;三曰,勋仗,以勋卫为之;四曰,翊仗,以翊卫为之。皆服�冠绯衫夹。五曰,散手仗,以亲、勋、翊卫为之。服绯�裆、绣野马,皆带刀捉仗,列坐于东西廊下。”从这则文件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散手仗”是唐代宫廷的卫士之一。
“散手仗”有时又简称为“散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有“(王)世充大怒,令散手执君度、玄恕,批其耳数十”。胡三省在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这则材料作音注时认为:“散手者,散手仗也。”
另外,古代文件中,散手还表示其它的意思,如后晋刘�(888―947)撰写的旧唐书中有“以兵三千列于坛之东西,散手四百人至坛下”、唐代杜佑撰写的通典中有“散手而跪,捧袖而揖,以示存旧过厚之意也”的记载。
二、古代文件中的“散打”
有学者认为,散打“可能是晚近才出现的词,十之八九是民间低位文化人士的口头语,如同称练拳为‘耍拳’,称拳家为‘把势’之类”;“为了展示武术挖掘、整理和对抗项目标试验结果,1979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3家试点单位演出了武术徒手对抗项目,当初的报纸、广播在进行报道时,出现了武术‘散打’这个名称,记者的报道用语成了武术散打名称的起源”;“散打是1979年才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名称概念”。
经过查阅文件,我们发觉“散打”一词虽没有“散手”出现的频率高,但在唐、宋文件中均能查找到它的踪迹。唐代诗人曹唐写过几首长安春舍叙邵陵旧宴怀永门萧使君,其中一首为:
木鱼金钥锁重城,夜上红楼纵酒情。
竹箭水繁更漏促,桐花风软管弦清。
百分散打银船溢,十指宽催玉箸轻。
星斗渐稀来宾散,碧云犹恋艳歌声。
诗中的“百分散打银船溢”句,元代的郝天挺作注认为“百分散打,谓打羯鼓也。银船,酒杯也”。在这里“散打”和“百分”连用,描绘了诗人曹唐和萧使君临别把酒言欢的情形。
三、散手、散打的区分
散手、散打两词形成后,被中国武术采取,只不过其含义发生了改变。其中散手是传统武术的一个主要练功手段、练功阶段,而散打则是近当代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在武术散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体育项目。
――传统武术的练功手段、练功阶段
在古代文件中,“散手”已表示两人徒手对搏分开的
2021年散手-散打基础意蕴考析-散手和散打的区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