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引言 毛泽东一生到底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自然无法做出完全的统计和全方面周详的介绍。不过,我们能够从她的藏书中,从她的批注中,从她的著述中略知大约。毛泽东保留下来的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有一万余种,近十万册。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她的批注和圈画。而毛泽东读而未藏的书籍,或读过藏过但以后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毛泽东无疑是她那个时代卓越政治家当中最喜爱读书的人。
毛泽东之读书,能够说,不是靠爱好来支配的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同她的生活、工作、事业、理想密不可分的。
对她以后确立志向起到至关主要作用的书籍,大致有这么三类:一是明清实学和晚清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著述;一是包含严复、蔡元培等人翻译的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著作,和“五四”前后出现的马列主义译著;再就是当初的新文化、新思潮代表人物,如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人的论著。能够说,在“五四”时期掀起大浪的风云人物,全部是知识分子。正是这些xx,在自己的阅读中当然还有对应的实践尝试,分别选择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未来道路。毛泽东自不例外。
毛泽东在基础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皈依以后,对读书的见解多多少少有了些改变。一则是忙于实际的革命活动,“脑子不能入静”,想读书而不能。更主要的是,一开始,毛泽东读的书本,包含马列的书籍,全部没有也不可能告诉她:在中国,应该怎样去搞革命。于是,在中央苏区时期,她甚至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反对本本主义”。她那时花相当的精力去读另一本“无字之书”――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正是在调查中,她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然而,毛泽东并没有所以在中国革命的苦难历程中,得出不要书本的结论,她反正确是“本本主义”,而不是“本本”。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抵达延安后,她似乎是异乎平常地提倡读书,她自己也以参与革命以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精力,广收博求了一大批马列书籍,写下大量批注,从理论上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随即,她提倡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遗产,自己更是津津乐道于多种古籍,大致是在做着在理论研究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应该说,正是读书和提倡读书,使毛泽东在陕北的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走完了她成为中国革命无可争议的领袖的最终一段历程。这里说的“领袖”的概念,不但是政治的和军事的,还是思想的和理论的。
到晚年,毛泽东对读书的见解,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推进“大跃进”的时候,她把绝大的期望寄托在最有实践发明力的人民群众身上,而对拥有知识的人却多少不认为然,于是她常说青年人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胜过学问多的人,教授不如学生等等。不过,在意识到“大跃进”
2021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