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明确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生态资源是荆门发展的基础资源, 生态环境是荆门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市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本底良好,但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优、生态赤字较重。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 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中国农谷的内在要求, 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基本路径, 大力推进生态立市, 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努力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将生态“负资产”转化为生态“正资 2 产”,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增强荆门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荆门城市竞争力,打造荆门成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群众期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始终坚持绿色惠民, 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 突出目标导向。编制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城市绿色发展、生态空间布局、国家循环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三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地系统、美丽乡村、漳河新区绿色生态新城、柴湖田园城市等规划, 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和责任状,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坚持底线思维, 突出问题导向。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针对薄弱环节, 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市场取向。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态资源、 3 保护生态环境, 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系统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 推进绿色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 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坚持依法治理, 突出公平正义。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工作, 确保不同社会主体公平公正享用良好的环境资源、享有维护环境资源权利、承担环境保护义务。(三)目标任务到 2020 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空间合理。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 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空间格局科学合理。到 202 0 年,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低于 40% ;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 22% ; 森林覆盖率不低于 35%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 100 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23 平方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 、乡镇、村(社区)均不低于 60% 。——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 4 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到 2020 年, 绿色产业占 GDP 比重不低于 60% ;万元 GDP 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5% ;万元 GDP 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 17% ;万元 GDP 水耗不超过 100 立方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 1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 。——资源节约利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到 2020 年,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其他工业集中区新建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分别不低于 300 、 200 、 100 万元/ 亩;居民人均水资源消费量不超过 500 立方米/人;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 95% ;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 ;资源产出率达 4560 元/ 吨;建设用地产出率达 10178 万元/ 平方千米;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52吨/ 万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95% 以上; 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0%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绿色生活普及。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成为风尚。到
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学位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