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旅显示器通向自由之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末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百余年来,因为该书反应美国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和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受到美国及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全书经过描写主人公哈克和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深刻揭露了美国这个所谓文明世界的丑恶现实,表示了主人公哈克勇于挑战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并勇敢地跨越白人和黑人之间的鸿沟,和黑人吉姆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哈克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最终突破种族偏见的桎梏,战胜了教会思想的束缚而取得身心的自由和解放。
挑战文明社会――取得身体的自由
马克・吐温所塑造的主人公哈克是一个天性喜爱自由的孩子。她从小无家可归,没有机会接收家庭、学校和教会的教育。她喜爱独立的生活,讨厌周围呆滞的生活和虚伪的客套。她不到教堂去祈祷,也不穿体面的衣服学那些故作姿态的“文明人”的“文雅举止”。小说一开始,好心的寡妇道格拉斯出于同情收养了可怜的小哈克,并计划亲自训教她,把她改造成“文明人”。然而,哈克很快就厌倦了这种体面的生活,以为这种日子“太闷气”,简直是一天到晚“活受罪”。于是“我又穿上我那身破烂衣服,钻到我那空糖桶里呆着,这才以为自由自在,心满意足”。哈克不屑于“文明”社会的教化,她甚至对神圣的宗教信条也提出了质疑:“要是一个人能祷告什么就有什么,那为何犹肯・韦恩卖猪肉亏的钱赚不回来呢?为何寡妇让人偷掉的银盘烟盒儿求不回来呢……”所以她不停逃学,只是为了跑到树林里去“换换空气”,就连和“有身份”的人呆在一起,她全部感到“满身发痒”。哈克最终忍受不了死气沉沉的生活和文明的教化,从那个环境中逃了出来,去寻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生活。
小说首尾呼应,在小说结束时,费尔普斯太太想收养哈克,但哈克已经有前车之鉴,无法忍受“文明”的桎梏,所以她决定再次出逃。当然,逃跑不可能成为哈克处理问题的根本措施,但哈克如此干脆地作出继续和“文明”社会对立的决定,表示了哈克追求自由的决心。哈克对于文明社会的挑战正是作者马克・吐温对当初社会现实的反应。19世纪的美国社会现实摧毁了马克・吐温对文明的幻想,19世纪70年代后期和整个80年代,美国工人罢工此起彼伏,工人运动被无情地镇压,政府密遣恶徒带着面具闯进矿工家中,在女人面前射杀了全部的男人。知识分子的腐化堕落也在不停加深,不少著名的教授从部分工业团体那儿按月领取酬劳。这些社会现象对一个像马克・吐温这么敏感、充满同情心的作家来说不无影响。她逐步认识到“文明”的背后是阶级间残酷、非人道的斗争。借助于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克,马克・吐温表示了她对文明的恨和对远离知识、遁离文明、回归自然的渴望。
跨越种族歧视的鸿沟――取得精神的自由
逃脱了文明社会的桎梏,马克・吐温将哈克带到了密西西比河那澎湃飞跃的大河之上,让这个天真淳朴、敏锐机智的孩子顺河漂流。密西西比河自然迷人的风光,一幅幅安详静谧的画面使哈克从身体上取得了真正的自由。然而,吉姆,一个逃跑黑奴的出现,使哈克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当哈克乘着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时,她邂逅了从白人家里逃跑出来的黑奴吉姆。作为生长在蓄奴制盛行的社会环境里的白人孩子,哈克所接收的教育观念是,黑人生来就比白人低贱,黑人的命运就应该由她们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她被教导蓄奴制是好的、正确的,
2021年自由旅显示器通向自由之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