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研究的背景受“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离文学经典越来越远,老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重视和实践不够,来自影视、网络等媒体对名著阅读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学生名著阅读状况不容乐观。这样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无法建立阅读经典作品的意识,不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也就不能很好的继承、发扬人类那些优良的传统、崇高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新课程下中学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的研究就是要摆脱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之间的隔膜,为学生阅读欣赏名著提供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名著阅读提高审美能力、辨别判断能力、获得精神营养、对其成长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我校的生源来自于焉耆县镇及周边的农村,学生阅读的层次不同,大多数来自于乡镇的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范围较为窄小;而城镇的学生大多借助网络或各种媒体来拓展阅读;老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上重视和实践不够。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阅读名著对学生的理想、情感、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小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让美的东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这对学生一生都是有益的。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当然学生写作训练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
(2):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级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类型的读物,课外名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强化。因此,名著导读课要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课外阅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课题组教师的积极配合。青少年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与社会导向、教育培养以及文化氛围都有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仅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三、课题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组长:张冰(项目负责人)县二中语文备课组组组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作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副组长:孙慧,县二中,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实施过程安排,撰写阶段总结、日常工作安排。
主要成员:
刘雪英,县二中,中学高级语文教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郑玉萍, 焉耆县第二中学, 中学一级 语文教师, 制订日常小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安排。调查问卷设计整理。
王倩倩, 焉耆县第二中学, 中学二级 语文教师, 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数据调查汇总统计
马晓钰, 焉耆县第二中学, 中学二级 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档案资料的打印、归类工作。
四、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