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蒙古族,首先映入脑海的画面一定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碧空如洗、白云低垂,成群的牛羊悠闲漫步着,还有一座飘着缕缕炊烟的蒙古包,门口立着美丽的姑娘......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夏天快要到了,也快到了去草原旅行的好时候,这也是一个体验蒙古包的好机会呀。看似简单的蒙古包里,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的生存智慧和科技元素。
“窝棚落地是人家,炊烟升处即故乡”。因为游牧的需要,蒙古族搬迁频繁。蒙古人的家必须易拆易搭,运载方便。#详情查看# 【西宁蒙古包:价格报价】立即咨询还有优惠哦!
【蒙古包小知识】HH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详情查看# 【西宁蒙古包:价格报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蒙古包的演变发展】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随着原始人类
由采集向狩猎过渡,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把一部分食草动物逐渐驯成家畜,出现了畜牧业的雏形。这要求一种便于迁徙的居室,于是窝棚之类的建筑应运而生。窝棚再向前一步,支架变成哈那,并跟前面提到的洞顶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
西宁蒙古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