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补贴的法律规制探讨翟秀红(河南财经学院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 摘要:行政补贴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目的,给私人发放财产性资助的行为。这种资助既包括积极的资助,如直接资助金钱,又包括消极的资助,如税款的减免。近几年,国家采取大量的行政补贴来解决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补贴的设置和发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补贴发放的依据层次低;发放补贴随意性强,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发放的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易导致腐败;发放补贴损害第三者利益时,救济的途径不通畅;补贴绩效评估制度付诸阙如等等,本文从法律规制、公共利益的界定、国内的补贴要与《SCM》的补贴规定相协调和第三者利益受损时如何救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完善我国行政补贴的相关制度。关键词:行政补贴;公共利益;法律规制;完善中图分类号: D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1-1233/D(2009)2- 近几年,为了解决大量农民抛荒撂地到城市打工促进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对粮食和农机具进行了补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的形势严峻,为了改善和保护环境,国家加大了对环境补贴的力度;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一些对引进企业的减免税收和相关费用的规定;尤其去年和今年,为了应对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解决国内的需求过剩和就业问题,国家制定了“家电下乡”政策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制定了自主创业的相关补贴规定。补贴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深。补贴是现代国家塑造社会和控制经济的手段。①有效的补贴促进经济的发展,对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解决了社会问题,但过多过滥的补贴也引发一些问题。一、行政补贴的概念和特征补贴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在经济学中,补贴不仅包括积极的资助,也就是给付性补贴,还包括免除一般的税费负担,特别是纳税优惠,即减免性补贴。经济学对补贴的研究角度是补贴受领人得到的利益多少,这是由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决定的。②在我国,作为法律概念的“补贴”定义首见于《反补贴条例》,该条例第 3 条规定: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收稿日期:2009-6-6 作者简介:翟秀红,女, 族,河南信阳人,河南财经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第三部门、事业单位和区域行政等。[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11月第 1版,第 425 页。任立民,樊爱民:《行政法中的补贴行为”》,载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2期,第 89页。 933 ( 入或者价格支持。这一定义完全承袭了 WTO 下的“补贴”的定义。《SCM 协定》下的“补贴”需要符合三要件:其一, “补贴”是政府或公共机构的行为,其中的“财政资助”可委托或指示私人机构实施;其二,就“补贴”的方式而言,补贴是财政资助、收入支持或价格支持, 这种财政资助包括赠款、贷款、投股、贷款担保、税收减免、提供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或服务、或购买货物等。其三,就“补贴”的效果而言,受补贴人能从补贴中获得利益,否者政府财政措施不构成补贴。德国行政法上的补贴是指国家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目的,给私人发放财产性资助的行为。①也有学者认为行政补贴是国家或其他行政主体为了引导经济发展作
行政补贴的法律规制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