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doc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编辑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传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当他继位的时候,北魏社会上各方面的矛盾日趋尖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1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二认识北魏均田制
: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进步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相互影响的关系。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皇兴五年471年,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其子拓跋元宏继位,时年五岁,其母冯太后辅政。从太和九年485年开始,孝文帝曾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先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并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等三个方面。
1经济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遣使“均给天下之田”: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良人。丁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土地宽余之处露田可加倍或加两倍授与。受田者年老或身死,则要给国家交还露田。受露田的男子又给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人5亩,奴婢依良人。桑麻田皆为永业,可世代相传,并可买其不足,卖其所余。?地方官于任所授给公田15顷,太守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