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摘要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绵数千年并受到各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肯定有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科举制度的施行使大量人才纷至沓来,为统治者提供参政执政精英,论其根本,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关键词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古代行政管理;潜在价值
隋朝创建科举制度,直到晚清废止,实施1300余年。一个有着一千余年生命力的制度,肯定有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假如将科举制度单纯的视为选拔人才的工具,则其存在的潜在价值就很轻易被掩盖。
一、从满足中国封建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科举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令统一,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后不停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一,从程序上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的最终决定权交给中央。科举考试在唐朝有地方举行的州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举行的省试,而宋朝发展为州试、省试和殿试。在唐代,省试经过后尚需要经过中央尚书省的吏部诠试,合格者才授予官职。宋朝以后,统治者又把取士权经过殿试的方法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把“英彦”变为“天子门生”。官员的最终决定权牢牢的由中央把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令统一。
第二,科举制度形成了选拔官员的统一标准,她的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地方的用人自由被中央主持的科举考试完全剥夺。一是科举考试内容明确,详细内容因科目和时代的不一样而存在差异。二是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三是考试程序,在唐朝分为州试、省试和诠选;宋朝为州试、省试和殿试;明清时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四是考试时间,州试通常在每十二个月秋天,省试和殿试通常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
第三,科举制度排除了地方对行政人才选拔的干预。首先地方官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中央要求的选官标准进行预选,排除了地方官吏对政策的解释权。其次,即使xx取得“乡贡”头衔或初级功名,也必需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才决定取舍。
二、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争取了更多的社会支持
第一,科举制度坚持不拘门第、自由报名、标准统一、择优选取、张榜公布的标准,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在汉代的察举、辟除制下,选拔官员以地方长官了解和信任为前提,官员选拔范围局限于地主阶级。两汉的察举最关键的科目是孝廉,据统计,两汉所举孝廉可考者,富贵和富豪子弟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家世定品,以门资入仕,寒族庶族无由登进。科举制实施后,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通常有条件的读书者,全部有机会进入官场。
第二,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给贫寒之士、市井之子提供了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机会。隋唐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即应举不问家庭出生,只要满足条件均可参与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为庶族中小地主以至出生寒微的贫民开辟了入仕路径,从而大大扩展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三、科举制度为统治者进行管理发明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行政环境
第一,科举制度处理了政治制度对外开放的问题,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渗透着追求公平和贫民参政的合理成份,进而促进了合理的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统计出有相当一部分人父祖辈没有功名,即由白衣而取得功名,从而组成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第二,科举制度促进
2021年科举制度的潜在价值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