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版本).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 《孟子· 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 培养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和体力,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 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a教育者(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 b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c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3. 教育的起源 a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b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和沛· 西能); c 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d 教育的劳动( 社会) 起源论( 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 其次, 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源泉首先是劳动) 1.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2 .学校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 兴学校”, 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l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以及 l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遍性的特点(1)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区又称强迫教育、公民教育。(2) 义务教育的意义①标志着一个,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体现着一个,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3)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 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共 l8 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4) 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5) 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 6 周岁的儿童, 不分性别、民族、种族, 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 7 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 9 年。(6) 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7)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1 .古代教育古代中国:夏朝就已有名曰“庠”和“序”的学校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孔子儒学墨子百家争鸣宋代以后:四书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古

教育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版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yinyzhi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