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度的腊八节。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腊八节掀开了春节的序幕。在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中国民间一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腊”在古代本是一个祭礼,称“大腊”。在商代,每十二个月大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奠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盛大,以后将冬祀称为“腊祭”。所以大家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初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奠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大家借此祭奠祖先和天地神灵,并请求丰收和吉祥。
听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所以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众所周知,腊八节最普遍的风俗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管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全部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全部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奠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挚友。
还有传说是,腊八粥于印度。在佛家看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腊八粥”是佛教的一个宗教节日食品。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小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予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听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搜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能够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不过,伴随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步隐退,到现在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
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严寒,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美味可口且寓意吉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以后材料逐步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域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域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一样,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肯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部分,黏糊糊的,黏
2021年腊八节的由来腊八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