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固镇三中 单桂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首先祝三位老师中秋快乐,阖家幸福。生活中有节日,节日中有民俗;民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而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莫过于过年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刘绍棠就给我们描绘了他小时候过年的一幅风情画面。
个人有个小看法:以我个人的水平也不敢妄谈什么教育教学理论,所以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依据大多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常识和积累。
众所周知,一个老师的心中、眼中要三有,即“有标、有本、有生”,还要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和学情的有机结合,鉴于此,我先说一下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位置。
《本命年的回想》处于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编排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了解家乡民俗,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一般来说,“适合学生年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才是最好的”;今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删除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少的专家、资深的语文老师及部分家长都认为先生的作品不太适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阅读。而《本命年的回想》这篇作品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富有地方特色,很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并且它“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正是七年级学生了解家乡民俗,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文。
我再说一下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是: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层次,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特点。
3、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具有 “乡土风味”。
情感目标是:探求过年习俗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要达成目标,必须有合理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充分预习、用各种方式的阅读,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教师激趣导入、指导朗读、问题搭桥、点拨引导。
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重、难点是
1、学习借鉴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2、通过文中过年习俗的描写,初步探求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更好的组织教学,我的教学上设想是:
选好一个切入点,以求能够“化繁为简,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将在教学中突出“年”字,贯穿 “味”字,落实 “情”字。
下面我就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课件展示学习目标。(这里有两点说明:1、出示的“学习目标”和前面的“教学目标”大致相同又有所不同,因为教学目标针对的是老师的教学,而学习目标针对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2、课件的使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时要遵循
“适当、朴实、有效”的原则,教师一定不能过于依赖课件,造成滥用。
一、导入新课,激发趣味:
这里采用“从课文标题猜读课文内容”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
导入:从课文标题“本命年的回想”中你最想了解哪些信息?(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本命年是什么意思?2、作者回想的是什么事?3、作者为什么要回想这些事?)
这几个问题恰好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一是学生想知
本命年的回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