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
讲述人: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日子过得真快,已经到了经常被要求“想当年”的年龄。的确,总有一些记忆是岁月抹不掉的,长存心中。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看来,紫禁城就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能够有幸参与故宫的保护,就是特别值得回望的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留学期间,我曾从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因此,回国以后投身古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当年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编制东城区的分区详细规划,而故宫就在东城区境内。如何保护故宫周边环境是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划定故宫周边区域建设高度控制规划,即以故宫为中心,确定规划绿地、平房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力图避免高大建筑影响故宫文化景观。
1987年故宫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就在第二年,我开始负责北京城区规划管理工作,有更多机会参与故宫保护实践。其中一项工作是组织确定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就是将故宫周围大面积区域划入保护区内,以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为目标,实现故宫周边历史环境保护。
记得在1996年底,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期间,曾组织举办“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赢得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参与。崇文门至东便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建成以后,我希望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为古都北京保护再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努力。其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宫外侧的环境整治。当时在故宫筒子河内侧与故宫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挤进了400多户居民和21家企事业单位,出行十分不便。更为严重的是,居然有465个伸向筒子河的排污管道,每天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内。那时筒子河内淤积了大量垃圾,河面上漂浮着杂物,严重影响紫禁城的壮美景观。当时,故宫博物院主管古建筑保护的单士元副院长十分担忧地说,故宫筒子河变成了“污水河”。
于是,我们提出了“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的口号。在媒体上,专家学者积极建言,广大市民积极呼吁,一时间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界达成共识。此后,经过3年的积极努力,故宫筒子河和城墙之间的居民和单位全部迁离,两岸环境进行了整治,通过建设污水截流系统,避免了污水向河内排放。终于,在进入21世纪前,实现了故宫筒子河碧波荡漾。如今无论春夏秋冬,特别是天气晴好的日子,总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把故宫城墙、角楼、筒子河的美景拍摄下来,传向世界各地,与更多的朋友们分享。
2012年,我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经过持续5个月的详细调研,我们再次喊出了一个口号:“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2020年是她的600岁生日。2002年,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的领导下,为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启动。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计划,经过持续努力,达成了既定目标。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也由2002年的30%,达到了如今的80%。
“壮美的紫禁城”不仅包括“美丽的外貌”,更要包括“健壮的肌体”。2012年以来,故宫博物院以2020年为目标,实施了6项行动计划。一是实施“平安故宫”工程,为彻底解决故宫面临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和观众安全等7大安全
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