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课件瞳神疾病.pptx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一.名称介绍: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根据瞳神的位置、结构、形态和作用来命名的。瞳神位于眼的核心部位,故称为瞳子。因其结构清莹透明,对视时能映照出人影,故称为瞳人。其形态幽深,似井之圆孔,不断渗出神水,据五行学说的相生关系,金生水,故名金井。瞳神能发越神光,明视万物的作用,为心神的外液,故名瞳神。
瞳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指位于黑睛后面,黄仁中央的可以展缩的圆孔,即瞳孔。广义的瞳神,泛指瞳仁及目珠内各组织,如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包括西医学的房水、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组织,其生理作用有调节光线,产生视觉的重要组织结构,为神光发源之所,使人体能个辨别万物,明察秋毫的作用。瞳神疾病包括西医学的葡萄膜疾病、青光眼、晶状体疾病、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视神经及视路疾病等。
二.病变特点:
瞳神疾病属内障范畴,其病变特点,在眼外观基本端好,病变在瞳神内,可出现不同的自觉症状及视觉的改变,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明显的障碍,大多数病变的病程较长,若未及时治疗,预后不良,其病变多须借助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做一般的检查,有些病变还需作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眼电生理作细微的检查,有些病变还须用三面镜、房角镜细看。
根据瞳神疾病的表现特点,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其病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瞳神外观有改变的,如瞳神散大(绿风内障),瞳神缩小(瞳神紧小),瞳神变形(瞳神干缺),瞳神变色(圆翳内障);一类是瞳神外观端好,仅有视觉的异常变化,这类病变类似于西医学的眼底病,若视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如暴盲、血灌瞳神;视力缓降至目盲,如青盲;视物昏朦,视物变形、变色,如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眼前有黑影或云雾飘移者,如云雾移睛;夜盲,多见于高风内障。
三、与脏腑的关系:
瞳神在五轮学说中,属水轮,内应于肾,肝肾同源,其病变多责之于肝肾,瞳神不仅与肝肾有关,而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关系。《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谓:“内有大络者五,乃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胱、大小肠、三焦、包络、胆,各主一络,外有旁枝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 ,下达脏腑,通乎血之往来,以滋于目。”
又根据近代瞳神名家陈达夫教授的“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的内容,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悬韧带,属足厥阴肝经;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视网膜的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眼中房水属足少阳胆经。说明瞳神及其以内的组织与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关系,为瞳神疾病的辨证奠定了基础。
四、病因病机:
瞳神疾病常为脏腑失调,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或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痰湿郁遏,窍道闭阻,玄府不利;或因肝胆火炽,上犯于目;或因风、热、痰、湿所致;或因七情过伤,气滞血瘀;或因白睛、黑睛某些疾病邪气深入,或头眼部外伤,或某些疾病如消渴病、疠节风、瘰疬等引起。病变初起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如阴虚火旺,肝阳化风,脾虚湿停,气虚血滞等引起的眼病,病至后期,以虚症居多。
五、治疗原则:
虚症从补益肝肾,滋养阴血,填补精气着手;实证以祛风清热,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治之;虚实夹杂者,多以滋阴降火,平肝熄风,健脾利湿,养阴清热,益气活血治之。临症时不仅要掌握整体情况,而且需结合眼底的各种病变,寻因求本,明辩虚实,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某些病变还需配合外点药物,如瞳神紧小、瞳神干缺,需用散瞳药物;绿风内障、黑风内障、青风内障需用缩瞳药物;圆翳内障等则需手术治疗。此外,尚可配合针灸、激光等其他有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医学类课件瞳神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