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导入
成功的导入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的交流更加的顺畅,可以在那几句话中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运转。一堂优秀的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出色的导入。那么,如何才能让“导入”真正起到教学推进剂的作用呢?结合我教学小学语文15年的一些经验,在这里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入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在设计导入过程中就在想,“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从时下很流行的旅游下手。贵州是高原,安龙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的学生们都是山区农村的孩子,旅游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事情。这一点和城里的学生实在不能等同。如果冒失的让学生谈到桂林旅游的经历那是不现实的。而农村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对青山绿水的印象了。因此,我的设想是这样的,第一步:让学生谈“谁的村庄最美”,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是非常熟悉的,因而这一步学生们很积极,都说自己的村庄是最美的。气氛很热烈,大家都在参与。同学们谈到了自家门前的小池塘,村口的大柳树,村外金黄的油菜花……乘此兴头,我这样引入第二步:可是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那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看来,你们那美丽的村庄不能和桂林相比啊。那么,这号称是天下第一的桂林究竟有多美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经过这两步的引入,学生对桂林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接下去便是师生兴致勃勃的进入新课了。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朗朗的书声伴随着学生的求知欲回荡在教室。
二、导课要带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起到培养培养学生定向思维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掌握知识。
《我的战友邱少云》讲述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故事。记叙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地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荒草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经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上这篇课文前我想,这是一个革命英雄主义的故事,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学年代,对战争过于陌生。最大的认识莫过于影视作品吧。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引入,使学生既能对文中的故事发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为稍后的中心思想的把握提供基础。我做了这样的设计。第一,让学生唱《国歌》,然后提问,今天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导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