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边升职到悬崖边
我在华尔街前后干了十五六年,在多家投行呆过,有美国、瑞士的,还有加拿大的。尽管每一个企业全部分属不一样的国家,可有意思的是只要在华尔街,企业文化大同小异。进到办公楼一看,谁是什么等级一目了然。最中间的全是交易员,其它做系统支持、模式分析、风险控制的人,把交易员们团团围住,被隔在一个个小笼子里;而单人办公室全部临窗,等级越高办公室越大,拐角的一间肯定最大,等级当然也是最高的。
初尝下岗的滋味是因为企业吞并,我的感觉如同从山顶摔至山底,闷得不知道东南西北,毫无方向。下岗第一天就去参与由企业出钱安排的讲座,是专门辅助下岗之人重新上岗的。坐定下来,40多个“难兄难弟”一一自报家门。一听吓一跳,这些人当中,有曾经的副总裁(VP)、董事总经理(ManagingDirector)、高级副总裁(SVP)、甚至还有CTO、CIO及一个中型企业的CEO!她们也会下岗?
华尔街企业每十二个月给职员进行两次Appraisal(表现评定),7月份“预热”一次,年底定总分。达成Expectation(期望值)算2分,超出期望值为3分,没有达成期望值仅有1分。一旦只拿到1分不用说了,走人吧。当然有罚就有赏,那些被评为3分的,拿大红包、加薪资,还会晋级。
有些人可能会问,要是大家全部很努力,表现全部很好,不就没有1分了?No!就像当年右派那样,那可是有名额百分比的,总有5%到10%的人拿1分,另有20%到30%的人拿3分。也就是说,不论怎样每十二个月底每个企业全部最少有5%的职员卷铺盖。
走人自然不爽,可是升职加薪就一定是好事吗?未必。
我的一个上司曾经这么形容说,华尔街职场就像跳高,你的等级就是横杆的高度,跳过去以后横杆就会向上挪(升级)。大家的眼睛全部会紧紧地盯住标杆,先从小笼子搬进小单间,然后是中单间,再是大单间,最终搬进“Thecorneroffice”……一旦跳不过去把横杆碰落,结局就像跳高运动员被自然淘汰,走人的时刻也就到了。
实际上,在华尔街“不论你做哪种工作,我能够向你确保,它什么意义也没有!你只不过是小齿轮、小卒、小兵……是华尔街的一块肉,在华尔街每一个人全部只是一块肉,‘她们’从我们身上榨取脂肪,熬炸后被拿来看成保持市场润滑、有效率的机油,每一个人全部有利可图。不过每一个人也全部随时能够被替代。一旦你的油被榨干……就会像块破烂抹布被人甩掉”。这话是华尔街的肉的作者安迪•凯斯勒(AndyKessler)所描写的。
凯斯勒的描述,和我在华尔街多年的感觉不谋而合:就是无情地榨干你,直到你无利可图被淘汰,然后吸收新人,就这么如此这般一批批地榨。在华尔街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人挑战极限。因此,华尔街人通常拼搏了十明年以后,40岁一过,便开始考虑退出。过了50岁还恋恋不走的人,多半全部已经升到了极高层,是极少数“跳高高手”。
华尔街的中国人个个是技术高手,详细工作完成得相当漂亮。头5年每十二个月全部能上升,也正因为有评分制度,人人使出满身解数,个个如同劳模。可往往升到中级时,弱点显现了,常常要开会做汇报,天天和上下级打交道,扯“洋”皮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升到中级的中国人长项用不上(无需做详细工作),短处却暴露无遗,横杆的高度跳不过去,结果可想而知。
有些人或许会说,那
2021年悬崖边升职到悬崖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