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大达法师与《玄秘塔碑》
丝绸之路历史重镇街亭,是天水文化内涵异常丰富的历史名镇。因为渭河天堑的缘故,街亭在历史上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据《读史方舆纪要》卷59载:“州(秦州,今天水市)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屹为重镇。”“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欤。”街亭古镇还是古秦州的门户和进入今天水市的重要驿站。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成为陇东南交通和军事咽喉,成为“关陇道”和“蜀陇道”的交会处和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诸多历史胜迹。但是与街亭古镇有关的一寺、一人和一碑却鲜为人知。
崇福寺
街亭古镇位于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区境内,地处渭河南岸,为渭水南古陈仓渭水道重要驿站,被称为“秦汉之襟喉”。曾经会馆、驿店林立,商贾云集,经贸活跃,是陕、甘、川商贸交汇地,文化也很繁荣。著名诗人杜甫留下了“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同”,“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寒”,“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檐雨乱淋幔,山云低渡墙”等诗句赞美古镇风光。
崇福寺地处街亭百里观龙山西端山坳,山下开阔处为街亭古镇,整个古镇被南北东柯河相抱。崇福寺被雄伟的山与街亭古镇夹拥着,庙宇巍峨,古树葱郁,大有深山藏古寺之趣。寺内上千年的古柏因人为破坏,现今仅存活一株古柏和一株古槐,但庙内最为珍贵的白骨松尚存。从前些年重修崇福寺时发掘出的奠基砖以及寺庙的建筑风格看,崇福寺作为多神共奉一庙的“众神”庙,应该是历经多代建筑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城隍庙建于汉代。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崇福寺经过一次大的扩建。现今的崇福寺由三部分组成,由东向西和由上向下依次为杏林观、崇福寺和纪信祠。杏林观由始母宫、灵宵殿、真武殿、三官殿、灵官殿组成。崇福寺由大佛殿、娘娘殿、财神殿、韦佗殿、天王殿、碑亭等建筑组成。纪信祠俗称城隍庙,由券棚、大殿两部分组成。崇福寺因唐朝高僧大达法师端甫早年在此出家修行而誉满京城长安,当时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大达法师
大达法师端甫是继唐朝玄奘法师后同时代中国又一位有名的高僧,一生历经唐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端甫于公元
769年出生于古城天水,10岁进入崇福寺做沙弥,17岁为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因对佛学虔诚,经师傅推荐,在西明寺受戒于照律师,后又学毗丘尼于崇福寺,并升为律师,同时,传《唯识》于安国寺法师,通《涅??》于福林寺监法师。随后,他“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得到宪宗的宠遇,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震动朝野。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涅??》、《唯识》著称于世。据史书记载:“贵臣盛族皆所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荐金宝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唐文宗开成元年六月,68岁的端甫面向西,朝自己的家乡天水圆寂。皇帝赐谥号“大达”法师,今天传于世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贴,就是
崇福寺、大达法师与《玄秘塔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