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干扰因素一、产生的假阳性的原因有: 1 、污染(无热源的试管、枪头和蒸馏水等) 2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3 、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外科手术) 4 、某些静脉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或血液制品等) 5 、抗肿瘤多糖(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 6 、某些疾病导致病人自身丙种球蛋白增高连续检测有助于降低假阳性的发生; 葡聚糖的测定值在连续监测中出现快速较大幅度的变化提示假阳性,尤其是对还未开始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二、产生假阴性的原因有: 1、不敏感菌: 特殊真菌如接合菌( 毛霉菌、根霉菌) 细胞壁没有( 1-3 ) -β-D 葡聚糖成分, 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致使( 1-3 )-β-D 葡聚糖释放不出, 这些真菌无法检测到。有临床症状,但G 试验阴性临床医生便可以考虑这两种真菌感染的可能。 2、定植菌: 多项研究显示, 定植真菌几乎不引起( 1-3 )-β-D 葡聚糖升高, 即使是严重定殖。因此 G 试验阴性可以区分定植菌和侵袭性感染。 3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分解代谢。(标本及时送检) 4 、试验操作过程中离心时间过长。(进行标准化操作) 近 20 余年来, 由于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因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首先是念珠菌感染率显著上升,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住院患者念珠菌所致败血症的患病率为 2% ,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增至 5% , 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后已达 8% ,有1 组研究报道在 ICU 患者真菌败血症患病率竟高达 12% 。与此同时, 非白念珠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比例也明显增多, 上世纪 60 ~ 70 年代, 白念珠菌感染高达 85% ~ 90% ,然而在 1988 到 1992 年间,据一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发现,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超过白念珠菌,仅 42%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由白念珠菌所致, 而其余均为非白念珠菌,包括热带念珠菌(18%) ,近平滑念珠菌(17%) ,光滑念珠菌(11%) , 克柔念珠菌(4%) 。在非癌症研究中心也得到相类似的调查结果, 有学者推测可能与氟康唑的广泛预防应用有很大关系。迄今为止,念珠菌仍旧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美国每年 100 000 住院患者中就有 6-23 例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并成为血行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 约占 8%-10% 。其中白念珠菌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所占比例约为 50%-70% , 同时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在下降。其次是曲霉菌感染,侵袭性曲霉病好发于严重免疫缺陷患者,预后极差,发生率仅次于念珠菌感染列第二位。曲霉属真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之中, 肺是其最常见入侵途径。该病菌嗜血管组织,常侵犯血管,并引起血管栓塞,造成供血区缺血、坏死。虽然,在曲霉属中约有 19 个不同种报道可以致病, 但主要仍是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和土曲霉, 尤以烟曲霉最为多见,但近年报道非烟曲霉菌( non-fumigatus aspergillus )有明显上升趋势,对传统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也在下降。目前侵袭性
假阴性假阳性可能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