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康标淮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经济发展指标? 有三项内容: 一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社会发展指标? 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二是农村养老覆盖率。三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四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人口素质指标? 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二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生活质量指标? 包括四项内容: 一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二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三是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四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民主法制指标? 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二是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可持续发展指标? 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二是森林覆盖率。三是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衡量标准在确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时, 主要参照了五个基本依据: 一是“三步走”战略构思的基本目标,二是 2000 年前后世界中等收入,三是农村 20 %最高收入农户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四是 2000 年城镇居民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五是部分大城市郊区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参照这些依据,对 18 个评价指标的全面小康标准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论证,确定了各自的数量标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000 元。使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纯收入指标, 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和便于城乡比较。根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的 20 年间,我国经济总量将翻两番, 但根据 GDP 增长和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关系测算, 揭示农民可支配收入只能增长 倍左右,人均接近 6000 元。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人均 600 0 元以上农民的消费结构与 200 0 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非常接近,也靠近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可支配收入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时的平均消费结构,这说明人均 6000 元水平能够使农民享有全面小康社会所需求的生活质量。因此,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定在 6000 元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 今后 20 年农民收入每年应增长 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低于 35 %。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多数低于 25%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 滞留于农业的劳动力转移难度很大, 因此,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从事非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应比国际上的一般标准要低一些,农业劳动力比重可能要高于 25% ,但也不能过高,否则不能称之为工业化。这一目标值确定为 35% 以下为宜。目前我均每年要下降近 1 个百分点。 2000 年, 上海、北京、天津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在 20% 以下, 浙江省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下降到 38% 。因此, 这一目标虽压力很大,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35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 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达到 47% ,已有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 50% 以上, 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 66% , 其下游国家也在 55% 以上。我国长期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率一直偏低。到 202 0 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全应达到 50% 以上。小城镇是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根据近年来人口转移
农村小康标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