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省某某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第七次质量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 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的目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 与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则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耕地与财货的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主X用“法”“术”和“势”钳制并消除这些恶性的“争”。 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X以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 “争”所带来的危害,而法家的解决办法则更依赖权力主体的强制性。 (摘编自王某某《尚争与崇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春秋战国时代各家都提出“不争”的思想,对“不争”的阐述既关乎人的处世哲学,也着眼于当时社会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的现实需要。 B. 老子的“不争”并非一味消极退让,而是与“无为”互为表里,主X不妄为,不强争,以“不争”的姿态“争”,以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C. 在如何消除或缓解“争”的问题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对积极的,孔子强调以“义”制“利”,荀子则主X以“礼”息“争”。 D. 韩非子认为当时社会的“争”在于“气力”,他主X建立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法”“术”和“势”来钳制并消除恶性的“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在阐明各家“不争”思想的差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又丰厚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B. 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争”思想,再列举各派具体主X,最后作简要总结,思路清晰。 C. 选文在分析同为儒家的孔子与荀子的主X时,能够同中求异,通过类比论证阐明了荀子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 选文用平易质朴的语言分析了古代中国的“不争”思想,用词准确严密,深入浅出,议论条分缕析,从容不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3分) A. 《道德经》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美德的上古圣君贤臣在诸侯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B. “争则乱,乱则穷”道出了“争”的最终危害就是“穷”,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统治者都要考虑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 C. 孔子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主X依靠权力主体的强制性来节制人们的欲望,使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 D. 韩非子主X以“耕战”制止“民争”,虽然解决了人口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X及不足等问题,但在施行中却增加了人们的负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