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一、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爱学生,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但要全身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就比较难了。于是,在教学活动中就出现了“偏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教师没有关爱到每一个学生的结果,当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这是很正常的,而有的教师却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别把他们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由于教师大脑中这种观念的出现,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的就偏重了对“好学生”的关心,放松了对“差学生”的关爱,甚至对“差学生”讽刺挖苦,放任自流,甚至变相开错,殊不知,由于教师不能平等关注每一个,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不亲其师就难信其道,于是差生更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丧失了自信心,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我想:后进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偶尔的一次失误,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而形成的。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真正关爱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他们的长处,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短处,不应该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他们的缺点,特别是我们所认为的后进生,他们并非一切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优点,用同样的目光去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在关爱的沐浴中健康、愉悦中成长。
二、爱学生就要关心、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 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四、爱学生就要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要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有的优生认为自己学习优秀,往往在纪律上不严格要求自己。老师也认为这个学生学习不错,于是姑息、放任这个学生,对他的一些“毛病”也从不过问,认为情有可原,久而久之,这个优生变得高傲自大,目无师长,无视学校纪律,学习虽好道德品质恶劣,也逐渐让老师反感,因此热爱不等于溺爱、
师德师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