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文化什么叫中医?大致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 “中”,即中等之意, “中医”即中等医生。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卷一》说: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 下医医病”; 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第二种解释: “中”,念 zhò ng,即“符合”之意,“中医”, 即符合医理。《汉书? 艺文志》曰:“(庸医) 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意思是说若让庸医治病, 反而越治越坏, 即我们现代常说的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这种情况不如不治,不治反而符合医理。在《备急千金要方》里保存了古印度佛教医学的学说: 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 一些病可以“不治自愈”, 但有一些病“须治而愈”, 还有一些病“虽治难愈”, 比如慢性肝病, 经过长期的治疗, 病情还是会发展、变化, 再有一些病就是“真死不治”, 如张仲景《伤寒论》里就有多条“死不治”的条文。第三种解释: “中医”,即指中国医学、祖国医学,亦即国医,与西洋医学相对待而言。现代所谓“中医”, 即取第三种解释。什么是文化? “文化”即文治和教化,谓以文章教化施政治民。汉? 刘向在《说苑》里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当今“文化”, 概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中国文化从炎帝始上下五千年, 中医文化从有文字记载至今, 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可谓源远流长。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但真正有中医理论价值的最早著作是《黄帝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 ,成书于战载了大量的中医药文化。首先它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确是真知酌见!《黄帝内经? 素问》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此处明确说明了“治未病”的道理; 又如:“夫精者, 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 体现了古人高度重视人体内环境,认为内因是发病的决定因素,并要求“治病必求于本”,即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内经》讲人与天地相应: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说人是应天地四时规律而生, 天地是个大宇宙, 人身是个小宇宙。现代科学技术是发达了, 但是对人身这个小宇宙大部分还是没弄明白, 美均寿命也就 70 多岁, 许多病也治不了, 所以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啊! 我们中医治病首先强调治病留人,不能专事攻伐,所以《内经》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凡药皆有偏性, 以药之偏纠病之偏, 不能过剂伤正, 要重视食疗调养。中医药确实是一个宝库,应该深入挖掘,不能视而不见。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我建议学医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一下《伤寒杂病论?序》。张仲景在序中说了学医的目的:“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这也应该是我们学医的目的, 应该身怀忠孝仁爱之心而自利利他。仲景还说明了治学方法,要“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中医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