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38讲 阳明病概说.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38讲阳明病概说第 38讲阳明病概说大家好,我们上课。前一个阶段, 我们讲的是太阳病脉证并治, 按照《伤寒论》原书的次序, 那就应当是讲阳明病脉证并治, 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讲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我们每讲一病的原文, 要先对这一病篇的主要内容, 作一个大概情况的介绍。我们还是先介绍阳明病的概说。首先, 从阳明病的成因来看。阳明经脉是运行于体表的, 体表可以直接感受外邪, 所以阳明病的成因的第一点, 是阳明经脉直接感邪。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正阳阳明”。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 阳明经的阳气被郁, 但是阳明是主里的, 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 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 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 因为阳明的阳气, 它不走表, 它走里。它不像太阳, 太阳的阳气是作用于体表的, 所以太阳经表受邪, 正气抗邪于表, 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长, 而阳明经脉受邪呢, 由于阳明的阳气不作用于体表, 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 邪气可以迅速循经入里化热、成实, 而形成阳明的热证和腑实证。所以阳明经证, 在临床上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在《伤寒论》中也提到了, 这种由于阳明本经直接感邪而发生的阳明病, 叫做“正阳阳明”。邪由它经传来, 哪经的邪气容易传入阳明呢?首先是太阳, 太阳之邪不解, 邪传阳明, 或者是太阳误治, 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 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太阳阳明”, 邪由太阳传入阳明,叫“太阳阳明”。还有一种情况, 少阳病误治, 导致了邪传阳明, 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 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 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把它叫做“少阳阳明”。除此之外,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当太阴病阳气恢复, 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这个时候出现的阳明病,是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的, 一种好转的现象。太阴病阳气恢复以后, 阴病出阳, 脏邪还腑而出现了阳明病的表现, 这是病证由里出表, 由阴转阳, 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表现。而本经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 太阳之邪不解,少阳之邪不解,或者太阳、少阳误治以后传入阳明, 这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于阳明病的成因,我们就介绍这么多。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涉及到哪些脏腑, 哪些经络, 这是我们在概说里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首先, 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从经络的角度来讲, 它涉及到足阳明经, 那就是足阳明胃经了。从脏腑的角度来讲, 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但是《灵枢· 本输》篇说过这样一段话,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句话原本是讲经络的连属关系的, 对于伤寒注家经常引用这句话,说明阳明病的病变部位还应当包括小肠。你想,小肠上接胃, 下连大肠, 对于阳明病来说, 上面的胃有问题, 下面的大肠有问题,难道中间的小肠就没有问题吗?因此阳明病的确切的部位, 从外感病的病情来看应当包括胃、大肠和小肠。小肠尽管不能把它叫做阳明, 而它属于手太阳, 但是小肠腑的病变就当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这里加个括号。这就像太阳病篇, 它没有包括手太阳小肠的病, 但是根据外感病的发病规律, 它却涉及了手太阴肺的病变, 像麻黄汤证的喘, 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中风兼喘, 像小青龙汤证的外寒内饮, 水寒射肺的喘, 还有像麻杏石甘汤的邪热壅肺的喘,它们常常是在太阳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以后, 容易引发这些疾病, 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伤寒论》中大多数是在太阳病篇出现的。而手太阳小肠的病变,在太阳病篇没有出现过, 它应当在什么地方呢?在阳明病篇出现。这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它们之间的密切的生理关系来谈的,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所以阳明病应当从脏腑的角度来讲, 包括了胃、大肠和小肠。在《伤寒论》中, 把它们统统地叫做“胃家”。所以“胃家”,就是代表了整个胃肠系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关于阳明的生理。我们这里讲生理, 不是在讲中医基础, 也不是在谈《黄帝内经》, 只是为了解释阳明病所出现的症状、证候的基本病机。我们复习一下有关阳明的生理, 我们也从经脉的循行、脏腑的功能、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和阳气的功能, 这三个方面来谈阳明的生理。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 行于头、面、胸、腹, 它也是从头至足, 足经影响范围广。从头至足, 贯穿全身, 所以外来的风寒邪气伤人, 六经辩证, 为什么常常以足经的证候为主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循行部位长, 影响的面积大, 所以接受的外来的邪气的这种可能性就多得多。而手经呢, 或者从胸走手, 或者从手走头, 它的循行部位短,影响面积小,即使感受寒邪,症状也不突出,也不明显, 所以从客观实际的情况来看似乎六经辩证涉及到经络的证候以足经的症状为明显,

第38讲 阳明病概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