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获温州市一等奖《忆儿时》教学设计陈瑛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难以忘却的儿时往事,细细体味朴素自然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对儿时往事神往、忏悔等复杂感情。课外延伸训练,懂得珍惜儿时美好的记忆,说说童年往事。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诵读、开放性表述等方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通过换词比较、选词填空、揣摩推敲等方法体会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导入说说下面三首小诗的内容写的是什么事情? 诗 1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 2 :冲泥觅叶为蚕忙,到处园林叶尽荒。今日始知蚕食苦,不应空着绮罗裳。诗 3 :铁甲长戈死未忘, 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明确: 这三首小诗的内容分别写的是钓鱼、养蚕、吃蟹,这三件事也正是《忆儿时》文章所写的内容。二、说一说,理思路这三首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与课文所写的是否相同?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阅读三首小诗与文章的感受就可。除了谈所写的事件是相同的,还可以从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经过、渗透的感情等角度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该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并板书。) 明确: 文中三件事都与动物有关,蚕、蟹、鱼。三件事又与三位主要人物有关,分别是祖母、父亲、王囡囡。三、读读品品,体会朴素语言,领悟复杂感情。探究: 文章写于 1927 年,作者刚好 30 岁,而立之年的作者回忆儿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要求:结合文本语言说出理由。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这一设计是品读文本、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的回答是随机生成、不可预约的。教师只有把握好文章的三个要点才能与学生顺利对话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讨论,也可以有意识地以吃蟹为例子品读,其余两片段让学生自主交流。) (一)吃蟹片段的要点: 1 、细细揣摩句中三处“滋味”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第一处的“滋味”是指蟹的好味道, 11段“我”小时吃蟹时的动作“积存”“剥”“放”“拌”就充分体现作者儿吃蟹时是多么地津津有味。朗读时要联系生活经验,读出满足的心情。第二处的“滋味”是指儿时与父亲一起吃蟹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如今父亲不在了,回忆这种“滋味”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哀伤与怀念。第三处的“滋味”是作者“茹素”后不再尝蟹的味道,作者对生灵带有忏悔之情。 2 、父亲吃蟹的情景: 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 即关节) 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这段话中一是点拨父亲吃蟹的动词,“折”“开”“剔”“拼”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吃蟹的风雅与艺术,说明了父亲是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二是点拨陈妈妈评价的话,两处“蟹壳”意义不同,前者是吃得干净的蟹壳,后者的蟹壳是原义,包含着陈妈妈对父亲极度赞扬之情。朗读时突出“真是”一词的重音和运用升调来读出感情。 3 、父亲晚酌的情景: 他的晚酌,时间总在
《忆儿时》教案1.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