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清明上河图
在上海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中,给广大游客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展品,恐怕要算在“国之瑰宝”展厅中展出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这幅极具震撼力的展品卷长128米,高6米,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运用最先进的电子影像、动漫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的繁华市井。
一般地来说,图画是用来观赏的,但是有的图画必须要仔细地阅读才能深入鉴赏,比如说上述的国宝级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
如果说世博会中国馆的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是用声音、影像重现了画面,那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解读清明上河图》则用文字仔细地诠释了这幅名画。
著名民俗学家陈诏先生对《清明上河图》可谓情有独钟,并集多年来阅读、研赏这幅名画的体会和心得,撰写了《解读清明上河图》一书。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略述此图的价值和影响,介绍作者张择端,并对描写对象――历史上的汴京作一个回眸式的扫描;第三部分简介此图五进四出宫门的曲折经历,并对国内外两个主要版本的真伪问题作了简要的辨析。这两部分很多都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对于一个观赏者来说,
也是必须了解的。
书的重点在第二部分。作者把图的内容细分为七十多个小题目,包括市郊无远山、运炭、柳树、农舍、打谷场、老人、菜农、清明扫墓、画面破损处的疑问、汴河、码头、搬运工与计筹员、算命先生、酒店与酒旗、小酒、糕点馒头店、船和乘客、船工与船家、王家纸马、送别、虹桥等,每题写数百到一千多字,打开画卷,依次讲解。应该说,《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蕴藏的事物,好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真是千头万绪、洋洋大观。而刚接触此图的人则像初到荣国府的刘姥姥,难免有目迷五色、晕头转向之感。所以沿着画家的构思布局和陈诏先生的讲解,图文对照,依次阅读,循序渐进,才能逐步领会、逐步深入。这本小书会告诉你:对于每一个细节来说,
解读清明上河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