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黎虎摘要: 人类文明, 源于饮食, 文化史的基石是饮食文化,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 必须首先研究人类历史“第一前提”的饮食。具有典型的东方农业文明特色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 当时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 蔬菜次之, 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 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 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极其有利于人体健康。汉唐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基本模式。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 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 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件。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人民所重,莫食最急。”《尚书。洪范》提出的治国“八政”, 即以“食”为先; 史家所立《食货志》, 也将“食”置于首位。古人对于饮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到了 19 世纪中叶被马克思、恩格斯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 包括饮食在内的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是人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 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 一种历史活动, 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 饮食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 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也都是奠基于饮食生活之上的, 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 莫不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 互相联系。所谓“仓廪实, 则知礼节; 衣食足, 则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研究文化史, 必须首先研究饮食文化史,这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的第一要务。饮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 它不仅影响物质文化的发展, 也影响精神文化的发展。农业是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说:“因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所以在这种生产中使用的劳动, 即经济性上最广义的农业劳动。”广义的农业就是指人类为谋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食物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农业就是取得食物的生产部门。人类最初的劳动就是从谋取食物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类不断丰富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能力, 从而创造出各种具体的科学文化。人类文明, 源于饮食。饮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 它决定或制约着、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不仅因为人类首先必须解决饮食这个首要问题,才能谈得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而且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们的饮食生活, 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和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举凡社会的礼仪、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莫不以饮食作为重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饮食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领域。例如, 饮食与手工业和工艺的起源发展密切相关, 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 它源于饮食, 从而产生了陶瓷文化, 反过来它又推动了饮食的发展。科学技术源于饮食, 如医学与饮食关系密切, 人类在饮食中发现何者有益何者有害, 这就是最初的医学观念, 在探索怎样吃于身体有益或有害中积累了医学知识,故中国古代有医食同源的理念。化学源于饮食, 是从食物的酿造中萌芽发展起来的, 如腌制发酵食品、酿酒、酱、醋等。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原始礼仪是从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中开始并不断丰富起来的。文学艺术源于饮食, 美学的产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人类最早的美的概念就是美味,《说文》:“美, 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膳) 同意。”段玉裁注曰:“五味之美皆曰甘, 引申之凡好皆曰美。“羊是我国古代主要肉食,是美味的代表和象征,可见美的本义是指饮食中的美味。此外如音乐舞蹈是古人在宴饮中载歌载舞发展丰富起来的, 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宗教从饮食中发展,早期宗教仪式主要是祭祀,以奉献饮食为其表达形式。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 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文化特征有关。《孟子。告子》:“食色, 性也。”焦循《正义》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在这两种人类的生理需求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形成保守的传统,而将人生的倾泻导向于饮食, 西方在性问题上较为放纵, 在饮食上较为机械单调。于是西方将性引入各种文化领域,而中国则将饮食引入、渗透于各种文化领域。其中最具特色者莫如把饮食引入政治方面。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 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 商代伊尹“负鼎俎, 以滋味说(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