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痿独取阳明探讨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
1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歧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灌奚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原文
.
2
医论上认为治疗痿病,应该独取阳明,这是为什么呢?歧伯说:阳明就像五脏六腑的大海一样,它摄入饮食,化生气血,以供养五脏六腑,并滋润营养全身的筋膜。筋膜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而使关节滑利。冲脉犹如经脉的大海一样,它是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能渗灌肌肉关节,与足阳明经会聚于前阴。阴经、阳经汇聚于前阴,再会合于气街。诸筋虽都能滋润众筋,但阳明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诸经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阴阳亏虚,气血衰少,宗筋失养则缓纵松弛,带脉无力约束收引,便会出现两足痿弱,不能随意运动。黄帝说:该怎么治疗呢?歧伯说:十二经脉各有其荥穴和腧穴,应该针刺其荥穴以补气,针刺其腧穴以行气,达到调整虚实,和其顺逆的目的。无论痿病发生在筋、脉、骨、肉,只要分别以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病就会好的。
语释
.
3
痿病
.
4
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肢体弛缓、亏弱衰弱无力,以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伯仲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产生于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
定义
.
5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伤寒吐下后又发汗后则阴阳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乃至成痿,《金匮要略》中则有“咸则伤骨,骨伤则痿”的记载,补充《内经》对痿证病因的认识。
历代医家之谈
汉代
.
6
到西晋时,针灸学家皇甫谧提出了针刺治疗痿证的具体方法,而隋代巢元方提出了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分析痿证的病因。宋代的陈无择专篇论痿证,进一步指出非脾虚独使成痿,五脏虚弱皆可成痿,与《内经》从五脏内热伤津论述,各有千秋。
西晋
.
7
到金元时期,中医对痿证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李东垣继承了《内经》,并发展了治痿的方药 ,朱丹溪则明确将痿頢分为五证,并分别制方论治。
金元
.
8
明清以后,众多医家投身到痿病的研究之中,使得痿证的辨证论治更趋于全面,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如明代王肯堂、张景岳,清代陈士铎、叶天士,清末民初张锡纯等,都在不同方面对该病的认识进行了发展。
明清以后
.
9
治痿独取阳明
----- 探索与思考
.
10
治痿独取阳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