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文化认同弥合政治认同.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文化认同弥合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A陈蔚(1970- ),女,江苏扬中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摘 要:由意识形态被逐渐祛魅、经济发展带来的认同减弱和社会公正感的削弱而带来的政治认同不足,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谈文化建设,意味着执政党试图通过文化认同来弥合当前政治认同的不足。以文化认同来促进政治认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最根本的是要找准政治认同的来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改革;十七届六中全会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2-0062-04
  
  在世界战火四起、美欧动荡、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加剧、诚信缺失、政府公信力受损的当下,执政党最需要的是政治认同,而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偏偏谈文化建设?直接的原因:一是我们已经是经济大国(不是经济强国),当然要确立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强国”形象。在当前,中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此番强调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二是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大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尽管中华文化五千年不曾断裂过,但近代以来却在西方文化面前显得不自信起来。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组成部分。在中国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明确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与和谐社会建设,接着我们理应进入“文化立国”的时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通过文化建设,重塑“文化自信”;四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改革事关稳定大局,其目的在于政治发展,在于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政治发展是有条件的,不仅要把经济和民生做好,[
1]而且需要把文化做好。[2]如果把这次大会的主题与当前的独特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就应该看到,文化强国目标的确立和部署不是随意的,而应该看作是执政党继经济崛起战略后“文化再造”战略的启动,[3]即试图通过再造文化认同来弥合政治认同的不足,以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
  一、当前政治认同及其基础的流失
  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一种关系的认定,是共同体成员对现实境遇中生存价值归属的自我识别与自我确定。对国家而言,认同意味着国民的自愿服从,是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来源”。正如卢梭所言:“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4]11-12国家的认同包括经济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层面,他们共同创造了公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5]。
  政治认同是生存于某一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对现存政治系统、政治运作、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产品及政治权威人物等政治性要素的情感和意识上的认可与支持。[6]政治认同的形成与意识形态、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相关联。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社会公正是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经济发展是政治认同的绩效性资源。当前中国的政治认同面临着基础被削弱的事实。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由一些原则和价值组成,这些原则和价值根据对未来的想象、对现实的解释和对过去的印象而证明一个结构、规范及占有者的合法性”[7]403,从而保证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众的自愿服从。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情感性需求,通过意识形态可以满足民众对政治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
•达尔指出,任何政治体系的领袖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因为,政治权力一旦披上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外衣,就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影响?┝Α?―政治权威。政治权威不仅比赤裸裸的强制可靠和持久,而且还能使统治者用最少的政治资源进行控制。阿尔都塞也指出,一个社会要生存就要再生产劳动力,不仅是劳动技能的再生产,还要再生产出对统治的意识形态的顺从。
  中国共产党通过共产主义理想、民族独立富强,人民当家作主,耕者有其田,人人平等等革命理想和价值许诺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赢得了革命胜利,取得了执政地位。执政后又通过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和共产党干部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道德感召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方面的成就,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但最近30多年来,由于市场化、全球化和世俗化运动的加剧,以共产主义为感召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用逐渐式微,原先革命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被祛魅。加之腐败的蔓延对干部队伍道德形象的破坏,民生问题的积累对执政党执政为民理念和形象的破坏,贫富差距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贬

以文化认同弥合政治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