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社会认同论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并一直处于持续而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外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这么一种趋势: 即从静态到动态, 从一元到多元, 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社会认同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在该领域也取得丰富的成果。一、国内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述评国内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关注始于 2001 年,然后逐渐得到学者关注,尤其是郑航生教授 2009 年发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认同的挑战》一书后, 社会认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到现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一)社会认同的界定近十年来,社会学者、心理学者、政治学者、教育学者均对社会认同提出理论性界定与操作性定义,心理学者多数遵循塔弗尔的原初定义,社会学者则往往结合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中国文化与国情对社会认同作出界定。李友梅教授给出了社会认同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或核心领域: 社会组织、意义系统和福利渗透。从以阶级认同为轴心的社会认同体系的角度出发将社会认同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 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与利益联系相比, 注重归属感的社会认同更加具有稳定性”[1] 。郑杭生教授[2] 则是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构论视角界定社会认同, 即个人和群体对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也就是以利益为基点, 以文化为纽带, 以组织为归属, 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中, 个人和群体对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自我认定和他者认可。方文教授凸显群体资格在社会认同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认同是“行动者对其群体资格或范畴资格(membership) 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价值承诺”[]。此外, 在社会学的有关实证研究中, 一些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社会认同作出一些操作性界定。比如, 按照王春光[4] 的定义, 社会认同是“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 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 对有关权威和权力的遵从等等”。总之, 虽然各个学者对社会认同理解的出发点不同, 但在本质上社会认同是一种群体性的观念, 是增强社会内聚力的必要条件, 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二)社会认同的结构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的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组成,即认知、情感、动机、行为。 1. 认知维度指相比其他群体,个体对其所在群体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对其成员身份的承认程度。 2. 情感维度指在社会认同中的意义为个体对于所属的某一特定群体的情感联系和依赖, 也就是说联系得越紧密, 说明其社会认同状况也就越好。. 动机维度指个体从心理上之所以选择某个群体进行交往的原因和目的。 4. 行为维度指个体对于其所处的群体的各种作为或不作为情况。(三)社会认同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认同理论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取向众多。以社会认同为专题的研究对象, 既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又呈现出中国文化与民族特征: (1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转型时期, 社会流动, 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突出, 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围绕农民工整体、流动儿童、城市新移民等群体来进行研究。(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社会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民族认同与民族刻板印象及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
社会认同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