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十五讲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作者简介: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陈旭麓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大创始人之一。陈先生生前还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中心副主席、上海地方史志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初中本国史》、《司马迁的历史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浮想录》等。其中《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浮想录》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本土史学的标志性文本”。
2
目录
第一讲 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第二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
第三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第四讲 道光帝是怎样一个皇帝
第五讲 轮中体西用
第六讲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第七讲 戊戌与启蒙
第八讲 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
第九讲 孙中山与鲁迅
第十讲 小凤仙其人
第十一讲 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
第十二讲 秘密会当与中国社会
第十三讲 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
第十四讲 略论演化中的中国近代史
第十五讲 说“海派”
3
第一讲: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一、作者认为我们对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不能停留于以前80年的近代史为研究对象,也不只是加上后30年—前后两截的拼合应把110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所谓的完整的历史时期就说这个110年不同于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而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即在封建社会崩溃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从这样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社会形态及其丰富内涵来考虑。
二、近代史上的重要的历史年份
1、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侵略与抵抗、中西社会对抗的帷幕,中国自此被轰出了中世纪,进入近代,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萌发了“师夷”的要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是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2、1860-1861年,是经历了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被攻陷的“庚申事变”的年份。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在观念形态上产生了某些变化,以“洋”代“夷”观念的转化,洋务事业的发轫,资本主义商品的出现,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冒头,中国近代的新旧递变已明显的呈现。
4
第一讲: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3、1894-1895年.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呈现阶段性最没有争议,因为它标志着资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新阶段,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明显地划出了一条战前战后的线。
4、1911-1912年,这个由武昌起义、诞生南京临时政府组成的年份,推翻了清朝,推翻了几千百年的封建帝制,是淸史的终结,民国史的开创富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27-1928年,是大革命既胜利又失败的年份。
6、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全国人名都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了这一悲壮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都为之改变了常轨,称为“非常时期”
7、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显赫而震撼人心的年份。
三、三次高潮。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的确真正的出现了三次革命高潮,实力是自身铸成的。第一次高潮是资产阶级领导的1911年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第二次革命高潮是国共合作的1927年大革命即国民革命,打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第三次高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的胜利。
5
一、爱国的要旨。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特殊的国情爱国并不是一昧的坚决的抵制,爱国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二、洋务与崇洋。
它们有联系但是绝对不是相等的。
三、主战与主和。
它们是绝对的对立,还是辩证的统一。是否如一般人认为的主战是爱国者,主和是妥协?
第二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
6
第三讲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一、革命与改革的定义。
革命与改革相辅相行,又略有抵制。革命包含了两种意思即武装反抗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改良是指改善现状,不涉及历史的往事,也没有与革命对峙的痕迹。
二、改革派与革命派的发展历程。
1、近代中国最早的改革派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包世臣等人。
2、19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交替之际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中国思想界有一个显著的转折这个转折表现在三本书:一是1859年洪仁轩“资政新篇”;1861年冯桂芬“校分庐抗议”1862年郑观应“求实揭要”。这三本书注释船坚利炮的同时还注视生产技术。这三本书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地主阶级分化中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过度。
7
3、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失败,但革命党腾播于世只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出现改良派与革命派两面鲜明的旗帜。
4、1895年5月,自康
近代史十五讲 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