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做 人 的 根 本
一年一班孝亲主题班会
百善孝为先正式
孝 的 含 义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那么,什么叫做孝呢?。“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是“子尊老”的意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礼记》记载:“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汉代贾谊的《新书》说:“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在上面呵护着,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老了,儿子在下面背着老子。现代新华字典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从古到今对孝的解释来看,孝的核心意蕴就是善待父母。子女要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尊敬、关爱父母。
百善孝为先正式
为什么孝是百善之先? 现在,我们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和”字,撇开那些政治术语,可以把和谐社会通俗解为人类追求、向往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天下和平这样一种和顺美善的理想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就讨论过,并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著名的《孝经》。《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仲尼就是孔子,他在家里闲居着,曾子是他的学生,在旁边侍奉著老师。这时候老师就问他,说古圣先王有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道德,非常重要的道理和方法,能够怎么样?以顺天下,让天下都能够人心归顺;民用和睦,人民百姓都能和平安乐、幸福美满,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能够相安无事,这不就是就是现在中央领导人讲的和谐社会吗?汝知之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这么一问,曾参这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说∶“这就是孝道。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育孩子、教育学生首先从哪里教起?从孝道教起。
百善孝为先正式
父母对儿女的奉献,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 曾看到一个“老树和小孩”的故事,把父母对儿女的付出,表述得淋漓尽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故事一:《老树和小孩》
百善孝为先正式
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我现在需要很多高级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欢欢喜喜走了。
百善孝为先正式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更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百善孝为先正式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百善孝为先正式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
百善孝为先正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