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子、莊子及道家文論
一、老子的文學思想;
二、莊子的文學思想;
三、先秦道家文學思想及其影響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道家文論包括老子的文藝思想和莊子的文藝思想,以莊子為代表。老、莊著作中直接談論文藝特別是文學之處很少,但他們的文藝美學思想是確乎存在的,而且相當深刻、精闢,對後世中國的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啟迪甚巨。
道家文論的主要內容是關注文藝的美學特徵、文藝的審美標準、文藝創作的主體心態和思維規律等等有關文藝的內部規律問題。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一、老子的文學思想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價值觀
無、道、德 守柔 居後不爭 寡欲老子哲學
3、政治觀
無為 善為下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本體論
老子對文藝和美學的主要貢獻有二:
一是對“象”的論述
從審美的角度對藝術創造的客體所要達到的標準的描述
二是對“虛靜”的論述
從心理的角度對審美主體所提出的要求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
老子認為無和有、虛和實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係。“有無相生”,以“無”為本。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總是要有某種具體的“聲”和“形”來暗示、引導、象徵,方能使人聯想和體會到的。
例如《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疑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
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體現 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徵,是一個有無相生、虛實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無窮妙趣,使人體會不盡,給人以豐富的想像餘地,這實際上也就是中國古代藝術意境的主要特徵。可以說,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已成為中國古代藝術意境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哲學和美學基礎。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老子的文學批評理念
(一)辯證趨反
辯證思想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辯證思想導 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統化。老子深刻洞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提出了許多兩兩相對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對立面,如“無”與“有”、“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老子認為這些對立的雙方既是矛盾的,同時又是相互聯繫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沒有“無”也就沒有“有”,沒有“難”也就沒有“易”,相互之間都是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不僅如此,老子還認為矛盾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五十八章)。在老子的辯證思想中,老子十分注重相成必相反的現象,並認為這種現象是趨向道的最高境界,“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一章),因而,他十分強調從相反的方向努力,來達到目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老子辯證趨反的哲學思想體現在文學批評中,則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從批評物件雙方對立統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評理論。比如老子對美和惡、善與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老子認為世間美的東西和惡的東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東西也是共存的,沒有美,也就無所謂惡,沒有善,也就無所謂不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二章)正因為有美的東西,才顯露出惡的東西來,正因為有善的東西才顯露出不善的東西來,美和惡、善與不善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判,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不應該偏重一方而輕視另一方,在稱美之時要看到其還有不足的一面,同樣,稱惡之時也要看到其美的一面,一切的批評都應該是辯證的,而不應該有所偏頗。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二是從批評物件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評理論。一方面,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極致,就會以相反的形態表現出事物發展的更高境界。“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揄,質直若渝,大方無隅。”(四十一章)“大巧若拙,大辯若納”(四十五章),事物發展的最高境界,都從其相反的方面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達成最佳的批評目的,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
第三章老子、庄子及道家文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