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末寅初教案
《丑末寅初》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⒈ 学科目标:聆听京韵大鼓代表曲目,初步了解我国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⒉ 同时目标:通过聆听与赏析,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同时了解相关历史、艺术家等曲艺文化,感受和体验唱段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并对我国说唱音乐产生兴趣。
二、 教学内容
⒈ 知识点:京韵大鼓
知识点定义: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 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⒉ 相关知识:京韵大鼓、顶真、加垛
⒊ 技能点:京韵大鼓的特点
技能定义:京韵大鼓的特点①一人站唱。②自己打鼓击板伴奏。③伴奏乐器:三弦、四胡。④题材是说故事的。
技能分解:跟随录音哼唱、分析伴奏特点
⒋ 相关技能:聆听、模唱、分析等,以加深对京韵大鼓风格的体验。
⒌ 审美点或者审美词:曲调、唱腔等京韵大鼓的韵味。
三、 教学材料
⒈ 典型材料:京韵大鼓《丑末寅初》
⒉ 延伸材料:说唱音乐的历史音乐文化
⒊ 检测材料:京韵大鼓的风格
⒋ 教具:快板
⒌ 设备仪器:多媒体教学系统
⒍ 教学环境布置:
四、 教学过程及方法
⒈ 导入
师:(播放相声《旧曲新歌》片段,)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想一想这是哪种艺术形式?
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走进说唱音乐,激发学习兴趣。)观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相声属于说唱音乐。这一单元,我们来深入的了解我国的说唱音乐。
⒉ 知识点揭示,指向教学目标
师:认真聆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来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曲种?(播放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片段)
生:京韵大鼓。
师:京韵大鼓原称“京音大鼓”是在清朝时,河北省河间府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幅员辽阔,说唱音乐在南方的代表是弹词;北方的代表是鼓词,而鼓词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京韵大鼓。
⒊ 知识点强化,接近教学目标
构叫做板腔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速度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相当于慢速的4/4拍)
再想一想,这九对上下句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修辞手法,请将这些句子找出来。
生:唱词中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例如: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
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儿敲得响乒乓啊,他是念佛烧香。
师:唱词中运用了“顶真”这一修辞手法。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开头的词语,或用前段最末的句子作为后段开头的句子,上递下接,环环相扣。句中重复“星”、“斗”、“云”、“松”、“寺”、“僧”,衔接自然,语气连贯,表意清晰。
说唱音乐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艺术,同学们注意这段句子的旋律,在音乐上也有这种类似于“顶真”手法的运用,用前句最末的音作为后句开头的音,这种音乐发展手法常常叫做“鱼咬尾”。
请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些音乐片段,体验一下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生:(视唱第一句“鱼咬尾”的音乐片段,见谱例1)。
师:感受到“顶真”和“鱼咬尾”的魅力了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教师出示快板)
生:快板。
丑末寅初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