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给我的人生启示一件事,正确与否,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没有经过时间验证的时候, 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对于历史, 我始终坚持不能妄加评论。在当时那种我们不知道的客观情况下, 就算我们再怎样还原,再怎样的试图“身临其境”,经过时代洗礼的我们都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历史。况且, 针对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需求, 我们总会不自觉中对某个具体存在的事实摘取我们比较倾向的信息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者是所谓的证据, 也正因为如此, 对于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历史对我来讲, 更像是一位我能感觉的到却永远触摸不到的神秘的灵魂, 一种能够相信却不能完全依赖的朋友, 一种真实却又虚无的感觉。毕竟已是过去, 但从中却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点点滴滴, 看到与我们处在类似情况下形形色色的人是如何做出抉择;可以从中学到经验, 却又不能完全适用现在这个瞬息变化的时代······ 近代史中, 提到要写一个人, 张学良, 毛主席, 林则徐······· 一张张面孔慢慢闪过, 最终, 我的思绪还是停在了一个印象中有个中等偏小的个儿, 三角眼, 背微驼的面孔上。或许是因为最近整天忙着所谓的让我繁忙的事儿, 却静下来之后猛然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难道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 高中梦想着考上好大学, 现在上了大学, 却在考虑怎么毕业?这一切的努力和奋斗是为了什么?整天貌似认真的上各种各样的课程, 考各种各样的证件, 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曾国藩, 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 却还是始终有着自己人生的信条和做人的原则, 历史功过暂且不说,真的要从对他一生的回顾中找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 天意居半”近乎可以影射曾国藩一生的哲理, 简单是因为不难懂得这个道理, 难就难在有多少人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在寸步难行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 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再残酷的岁月也无法剥夺的。从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农村孩子,靠自己的勤奋, 真的是勤奋苦读诗书, 就这样, 到了三十三岁才中了进士, 我想在那个利欲横流的社会中, 尽管不少“范进”会有一种让人不能理解的近乎于疯狂的快乐, 但曾文正还是那样淡淡的, 性格中的沉稳。到后来在翰林院担任闲散的文职, 当那些和他差不多情况的人都忙着给家里要钱,忙着打通关节,忙着尽早做官的时候, 家里没有钱而且曾国藩又是那种总是一个人静静的, 比较木讷不太善于交际的人,于是用钱打通道路的方式无奈的被否定了。一个人的缺点和优点都是相对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木讷不善于交际, 话不多, 和人相处, 确实有时候时间蛮尴尬的事,你说了十多句,他才不紧不慢的回你一句,但是, 这种人往往处事不惊,临危不惧,什么事儿做得都会井井有条, 少说句话, 失误的几率也就会相应的减少嘛, 况且那半天一句的话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的, 更重要的是, 正是因为常常一个人, 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的独特。到后来穆彰阿作为伯乐为曾国藩升职打开了第一条路, 本人观点, 我觉得与曾国藩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关系的。不像现在的社会, 领导尤其喜欢有创新能力, 思维强的能为企业或是组织带来智慧效益的人, 我想那时候, 大凡所有想有所大成就的已经身居高位的领导者, 都希望多壮大一些既有才能又听话的属下吧。所以没必要为了自己的优点过于高兴或是为了自己的缺
近代史曾国藩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