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闵红利
教材依据
《包公审驴》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智谋”。
设计思路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导入新课。 以题质疑。引导自学。 读中感悟。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与评价
学智慧之人,做智慧之人。
重难点:
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与包公有关的资料 ,歌曲,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脸像黑木炭,额头印月牙,一身正气,秉公断案,猜猜他是谁?
2、生:包公。(出示包公图片,了解人物外貌特点)
(师:板书“包公”)
3、交流课前预习:课前让同学们查阅料,了解包公。
4、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师板书:“审驴”)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这个题目后,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板书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审驴? 怎样审驴? 结果怎么样?)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后,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交流
5、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故事的经过加一个小标题。
6、教师小结并板书板书: 换驴 --- 审驴 --- 得驴
三、自学释疑,理解内容
1、疑问一:为什么审驴?(略读)
(1)课件出示问题:包公为什么审驴?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
(3)课件出示描写两头驴的句子,学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2、疑问二:怎样审驴?(精读)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2)学生字读课文,做批注。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
(4)朗读指导。
(5)小结“包公审驴”这一部分。学生说一说包公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怎样评价他。
3、疑问三:得驴(粗读)
(1)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2)生汇报交流:利用毛驴认得路的特点,在它又饿又痛的情况下一个劲
包公审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