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doc】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2(}09年第22期
总第167期
盘绸2鲍
THESILKROAD民俗文化I
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张建龙
(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甘肃武山741300)
【摘要】起源于牧童赶狼的武山旋鼓,从最初的自卫逐渐发展成为了集祭祀,驱妖避邪,喜庆丰收等为一体的民间
,,逐渐形成了狮子滚绣球,烟雾缠
山,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五凤朝天飞,十字梅花,齐王乱点兵等表演套路.
[关键词]武山旋鼓;文化背景;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67-02
,场面磅礴而

争之地,由于战争频繁,使鼓得以根植繁衍于民间乡
,以其粗犷,热烈的风格,
深深根植于渭水河畔.

,武山旋鼓的起源和产生
起源于"牧童赶狼".,在今天的天

,这里林木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牧童
,勇敢,机智

自制了一面羊皮鼓,
,只好落荒而逃.
这是广泛流传于武山县南部山区的关于"牧童赶
狼":
武山一带,地处西秦岭,历史上属于秦州地界,"在上古时
代,天水地区森林茂密,草原辽阔……天水地区林茂草丰
和水源充足的环境,也非常适宜畜牧养殖业的发展".野
兽的出没,
先,为了求得生存,
和火的作用,创制了羊皮鼓,于是有了"旋鼓起舞"的习俗.
先民这种出于自卫的方法,经过历史的沉淀,流传,逐渐形
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武山旋鼓.
二,武山旋鼓的演变和发展
秦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的
西秦边陲,汉末三国的秦州战场,两宋金元的秦州地
种的武山旋鼓再度流传到了民间.
农历五月初五,
俗中,端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吃棕子,饮黄酒,据说是


种说法认为."端阳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
邪".
在端阳节这天,
制的羊皮鼓去"点高山".所谓"点高山",是一种形象的
比喻,因其所堆柴木积如高山,"高山"后,青
年小伙们便开始绕着火堆表演羊皮鼓."表演时少则十
余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执
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他们在总结前人

鼓的套路,比如"二龙戏珠","烟雾缠山","八门套九
星","狮子滚绣球","太子游四门"等,这些敲打旋鼓时
所形成的套路,后人称之为"旋鼓舞".
旋鼓舞除了具有镇妖避邪,驱狼赶兽的作用外,同
时也是一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
在古

【doc】浅述武山旋鼓及其民俗文化内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ndfrs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1-04-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