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论经典作文讲评 (1)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近年来, 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的供应安全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某些地方,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 此外,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面对的迫切问题,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也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我国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近 2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 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都会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 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的配套措施, 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 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 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铝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 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 2 和单位, 公开通报, 限期整改; 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 追究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员的责任, 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重点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 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 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 将能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 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五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 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 是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 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2 )文明伴我行,全民共推进——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明素质的内涵丰富,它不仅指知识水平,也包含道德素质;不仅体现在言谈之中, 也体现在日常举止上; 不尽关涉个人修养, 也容易引发公众效应。因此,事情虽微小,意义却深远。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硬实力(如军事、科技) ,也体现在软实力之上,而文明素质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民的文明素质是一张具有丰富内涵的名片, 是国家精神的浓缩, 它能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 体味到无限而又独到的意蕴;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感受到中国的亲和力。国民是国家的主体, 是国家的基本元素, 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更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提升国民文明素质是增进社会和谐, 建立宜居环境之需。飞溅的唾沫, 满地的垃圾是藏污纳垢之地, 也是病菌传播的绝佳途径; 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公交车上争抢拥挤,也是引发人际矛盾的重要导火索。。。。。。因此,高尚的文明素质,是联接心与心的纽带,也是促进 3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策论文22052855213.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