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
1.说出复苏概念,并解释临床死亡期的重要性。
2.叙述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护理评估依据。
3.在模型人上正确模拟现场初期复苏操作。
4.配合医生实施复苏给药的护理。
5.简述脑复苏的护理措施。
6.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复苏是指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及脑功能所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第一节概述
临床死亡期
死亡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期的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但仍有微弱的代谢活动。其中脑组织对缺血缺氧耐受性最差,一般只有4~6分钟左右。
病理生理
: 血氧下降 , 组织缺氧 , 无氧酵解 , 酸性产物积聚+呼酸 , 组织器官损伤----不可逆损伤.
大脑4~6分钟,小脑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脊髓45分钟,交感神经节60分钟,心脏和肾脏30分钟,肝脏2小时,肺脏时间更长些 。因此对心跳停止、呼吸骤停后4~6分钟内进行心肺脑复苏,可避免脑细胞的死亡。
如溺水、电(雷)击、各种严重创伤等,以创伤为
最常见。
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心瓣
膜病、主动脉病变、脑出血、脑血管栓塞等。冠心病是成人猝
死的主要病因。
、心导管检查 如麻醉方法不当,麻醉药过
量,手术时大出血或过度牵拉内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硬膜外
麻醉的并发症,(全脊髓麻醉)等。
如血钾过高或过低,严重酸中毒
.
根据心脏活动和心电图表现,心跳骤停可分为三种类型,有条件应及早监测,但切不可因反复检查而延误抢救时机。
(1)心室颤动 最常见,心室肌发生快速、无规则、不协调的颤
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
异的心室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 又称心室静止 ,心电图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 心脏有心节律性活动,但无有效的机械功
能,仅有微弱、缓慢、不规则的室性自博。心电图上间断出
现大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
、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方法
1. 突发性意识消失:可轻拍病人肩部并大声呼叫病人,
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
2. 大动脉搏动消失 :触摸颈动脉,在喉结旁开两横指
(2~3cm)、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凹陷处。
3. 呼吸动作消失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同时,以耳靠近病
人的口鼻,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判断有无呼吸:
听有无呼吸声、看胸廓有无起伏、感觉有无呼吸气流。
、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方法
4. 其它 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到、瞳孔散大、反射消失、面
色苍白或发钳等体征。
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依据为“三消失”意识突然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动作消失。对意识突然消失的病人,应迅速抢救,一可因反复评估脉搏、呼吸、测血压、听心音、观察瞳孔变化,作心电图检查而延误抢救时机。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CPCR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复苏,即基础生命支持
后续复苏,即进一步生命支持
复苏后处理,即延续生命支持
如能在4分钟内进行初期复苏,8分钟内进行二期复苏,则成功率可达40%。如果8分钟内未于复苏,则几乎无存活的可能。
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