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中等生”心理问题的尝试
宋超文
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感谢 上常常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优生”或所谓的“差生”,而“中等生”较少。细细想来,觉得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多数是老师给予“中等生”的关注较少。我也发现,“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形成这一心理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前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有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在集体活动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从而形成了自我封闭、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
针对“中等生”这种自我封闭、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特征,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疏导尝试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时常关注,热切期待,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时常关注“中等生”,并给予热切期待,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关注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纳入到课上、课间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课前,我摸摸几个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的头,并给他一个善意的微笑,上课时,他们就能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配合,认真听讲,提出问题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当他们回答正确后,我会让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或让大家夸夸他,这样,使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自信心。
根据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我注意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时机,向他们传递自己对他们的热切期待,例如一个“中等生”的作业书写在一次练习中写得较工整,我特意给他写上批语:“你的书写有很大进步,老师相信经过努力,你的书写会越来越好,老师希望你有这一天。”结果,在以后的作业中他都刻意做到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二、创造机会,培养参与集中活动的热情
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有意识地让“中等生”参与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能协调他们与同学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我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给“中等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例如让他们主持或参与分类型的班队活动,在活动中起好带头作用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或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鼓励他们在班上进行交流。经过多次锻炼、训练,他们兴趣提高了,心理素质好多了,能主动地参与到同学之间的课间活动中,欢乐和笑容也就常挂在脸上。
总之,“中等生”心理问题的疏导需要老师的细心、耐心和爱心;需要老师的时常关注和期待,培养其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黄素华
我班有位男生叫罗杰,胆子很小,每天总是不声不响。我也不太注意他的一切。有一天,他妈妈却特意来向我致谢,说罗杰昨天在班上第一次受到了老师表扬,高兴得不得了。回家后,他的话也特别多了。她作为家长特别感谢老师对她孩子的鼓励。我听了他妈妈这么说都不好意思了。
原来在数学课上,讲图画应用题,我先把图画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下面大括号中有个“?”表示什么意思,一分钟左右,罗杰举手了,我马上抽他回答,他说错了,我没批评他,还微笑着对他说:“罗杰把图看清楚,左边有几个圆,右边有几个圆,合起来是多少个圆。”罗杰这时又说:“?”表示求一共有多少个圆,他的回答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我又贴了些图在黑板上,他又争取说,一下子全说对了,为此,我就表扬了罗杰,说他挺能干。没想到,孩子会这么在乎老师的一句鼓励。罗杰妈妈的那番话让我感触万千。
平时,我们做教师的总抱怨自己工作辛苦,所以走进课堂便整天很严肃,脸上无笑容,认为自己心情不好全为学生所致。而我们是否想过今天学生的心情如何呢?试想,成天在老师的冷淡、训斥中学习的学生,能快乐成长吗?
曾听一位大学教师说过“教育幸福论”。他说,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教育中,师生如果感到教学双方都很痛苦的话,那么教育也就毫无意义了。而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教师有责任去创造。那么我们如何去创造教育中的师生幸福呢?
一、学会赏识
赏识即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在社会上早已积极提倡。它最早源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考到全班最后一名。可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说:
“儿子,太好了,这下你不用担心会退步了。现在只要你再加把劲,就能进步了,哪怕是进步一点点。”孩子在父亲的鼓励下,甩掉了心理包袱,认真学习,在下次考试中果真前进了几名。父亲说:“孩子,你真棒!一下子进步了几名,继续努力吧,
沙溪韵第3期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