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郭沫若的自省
挟裹其中,只能如一片树叶,身不由己,顺流而下,直奔某种归宿。 对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界来说,郭沫若是一个巨大的、标志性的存在。不了解郭沫若,你就无法真正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境遇和悲剧品格。那么,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漫长的精神炼狱中,郭沫若到底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建国后,郭沫若逐步失去了“五四”时代那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不论是学术品质还是个人品德全部展现出一个萎缩、停滞乃至倒退。对于自己的这些倒退郭沫若心明如镜,迫于形势她一面高唱赞歌,一面又不停地对自己进行着良心和道德上的自省、反思和拷问。
1958年3月,郭沫若为响应“百花齐放”的号召,将两年前写的、和三首诗拿出来,仅用10天时间,就以100种花为题写了101首诗,取名,意在艺术地象征社会生活中的“百花齐放”。
但很快郭沫若就在一封信中,对此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她说:“我的是一场大失败!尽管有些人作些表面文章吹捧,但我是深认为憾的。那样单调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接连101首全部用的同一尺寸,确实削足适履。现在我自己重读一遍也赧然汗颜,悔不该当初硬着头皮赶这个时髦。”
1965年12月22日,郭沫若在写给陈明远的信中说:“我早已经有意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上月我满七十三周岁了。在世的日子,所剩无几了。回顾这一生,真是惭愧!诗歌、戏剧、小说、历史、考古、翻译……什么全部搞了部分,什么全部没有搞到家。仿佛十个手指伸开按跳蚤,结果一个全部没能抓着。建国以后,行政事务缠身,大小会议、送往迎来,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多年来总是以为疲惫……”1966年4月14日,她在一个主要会议上,作了一个沉痛的讲话:“在通常的好友、同志们看来,我是一个文化人,甚至于好些人全部说我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什么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些东西。按字数来讲,恐怕有几百万字了。不过,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
1963年5月5日,郭沫若向陈明远这么坦露自己的心声:“至于我自己,有时我内心是很悲伤的。我常感到自己的生活中缺乏诗意,所以也就不能写出好诗来。我
郭沫若郭沫若的自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