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四十年
我的故乡,我的四十年四十年,足够漫长;
四十年,又极为短暂。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经济快速蓬勃的四十年,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四十年。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的一般人来说,最直接的改变,莫过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变了。四十年前我还没出生,听母亲讲四十年前小村庄没有瓦房,没有机械的喧闹声,也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清晨的乡村显得宁静而淳朴,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落在屋顶上,一会落在树枝上,一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划过一道道漂亮的弧线,给孩子们增添了些许乐趣。大大家扛着铁锹,推着木车,骑着唯一的交通工具,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穿梭在土路中。1978年,我出生在昌吉二六工泉水村,一个仅有6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的全部是土坯房,条件稍好些的,住的也是半砖半坯的房子。屋子里盘着火炕、土灶和土火墙。土火墙的顶上放一个白瓷碗,盛着半碗煤油,系上粗线绳,这么的煤油灯就是家中唯一的照明工具。屋子外面盘着灶,灶旁边放着一架风箱,平时做饭就在这里做,风箱前后一拉,火呼呼得就大了起来。那时,没有自来水,全家的生活用水全部要到深达6、7米的井里去挑,家里的菜也总是不够吃,每次吃饭时我总是只夹菜,父亲就用筷子拨我的筷子说:“别总吃菜,多吃干粮。”以至于到现在,我全部还有心结。那时农村最基层的生产组织是生产队。因为土地全部权归生产队全部,大家的生产主动性并不高,大家干活出工不出力。庄稼长势也不好,自然分到各家的粮食也不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划时代的会议正式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由此,农村迎来了新篇章。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不但对土地有长久的使用权,而且对地里的收成享受分配权。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家里分到了一头小毛驴,这头小毛驴就成为了我们这个家的关键劳动力。父亲那时只身一人从河南逃荒来到这里,作为一家之长,率领着我们,忙前忙后,播种、锄草、秋收。那时我还在上小学,课余时间也不闲着,跟着父亲一起锄草、间苗、栽红薯、刨红薯,还牵着小毛驴拉碾子,为小毛驴拔草料。父亲为了改进家中的生活情况,还盖了4间猪圈,养起了猪。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听说要安电灯,村里人全部纷纷赶来,坐在土坡头上看着工大家干活,心里又期待又激动,我和她们一起看着工大家挖土坑、埋电线杆、再架线到另一个小土坡。最终,电灯安好了,即使通宵读书,早晨起来也不再有被煤油灯熏过的痕迹。伴随生活条件的日益改进,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是一位邻居叔叔家买的,为了能看电视,一到晚上全村的人全部会到她家去。那时热播的电视剧是,天天放学后晚饭还没吃完,我就赶忙跑去邻居叔叔家看电视,因为我个子小,人又多,我就努力在大人群里钻着看。有一次,电视边上放着一盆鲜人掌,我没留心,结果腿上扎满了刺,拔也拔不下来,疼得我直哭。以后,我家条件好了,也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视。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在我们的努力奋斗中,全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现在,黑白电视机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彩色电视机从模拟到数字不停发展,显示器由球面到平面,大屏幕等离子、液晶、背投、立体、高清楚度等彩电技术的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村里昔日的土坯房也早已没了踪影,砖瓦房和二层小楼房拔地而起,砖瓦房也一改往
我的故乡四十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