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石井书院源流 9-10-08 16:30 陈增瑞来源:炎黄纵横石井书院在晋江安海镇西,旧名鳌头精舍,是集朱氏祖孙三代教育思想之精辟的一所书院, 历八百载而不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废科举办新学后, 书院成为历史钩沉。为了保护这一份珍贵遗产,去年夏天,地方财政拨款,对现存的建筑加以修葺,复其昔日风貌。(一) 历史上, 安海经济文化发达, 港口贸易兴隆, 为海滨强镇。唐建中元年( 780 年), 常衮以宰相出知福建观察使,“教化维新”。安海当地“始立鳌头社。”延师教育自家子弟的书室, 由是文风蔚起,开创闽南办学之先河。宋兴, 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重文轻武”的基本兴国七年( 982 年)创办泉州府学。安海“鳌头精舍”吸引有志于学问的读书人,群居研诵词章训诂,以应科举,自此科举业兴起。有如雍熙二年( 985 年)高镔、高镒、高淳兄弟、子侄同登进士第。咸平二年( 999 年)高兹、高惠连堂兄弟同登第。这仅是高家一望族,但安海在当时, 尚有“安黄洪叶李诸望族人士登庸。”表明安海在北宋初期, 文化教育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迨至南宋建炎四年( 1130 年), 安海正式建镇, 称为石井镇,“绍兴二年( 1132 年)夏, 吏部郎朱松尝为镇监,”后二十余年,其子朱熹回同安任主簿,常至石井镇看望父亲的老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自此,鳌峰精舍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嘉定初,“庆元党禁”解除,朱熹门生、隆兴元年进士傅伯成等乡贤,发起倡办石井书院,获镇官游绛、郡守邹应龙的支持,邹公拨公帑四十万,令漕舶两司捐助,命朱熹季子朱在董其事, 就鳌头精舍其地扩建之。开禧元年( 1205 年) 进士留元刚作《石井书院记》:“爱相兹土, 面三峰,会众流,厥基崇,敷俶规,制殿于中,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别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楹联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 合四百万。赡养有田, 肄业有舍, 释菜之仪, 考士之式, 大略可观矣。……天下如石井者凡几。”元代,书院先后聘请笃志理学名儒杨相祖、陈弦和陈元麟为山长,王见泰为训导。此时的书院,不仅诗书弦诵,而且组织建设增置训导一职,只是秀士不愿充当元王朝鹰犬而多服贾, 是谓安平儒商。明代,曾有过几次官倡民助的重修。即:明成化十二年( 1476 年) 、弘治十年( 1497 年)、嘉靖九年( 1530 年)和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 。清入主中原后,于顺治十八年( 1661 年)辛丑迁界毁镇,书院废为丘墟,直至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 ,就原址重建,乾隆间又再两次扩建。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废科举办新学后, 书院先后辟为养正两等小学堂, 进化女学校,俭德小学……书院历经 800 年的延续, 而传承先师的理学文化, 诸生诗书朗朗, 尤其是研习五经之首的《易》蔚然成风。从著书立说上看,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黄志清撰《易说》、崇祯十二年举人蔡嗣襄撰《读易堂集》等, 先后刻印出版。从科举业上看, 仅明景泰元年( 1450 年) 至崇祯十七年( 164 4 年)明亡的 195 年间,安海举人及第者 80 人,其中《安平志》注明学《易》者 43 人,可见当时文化之一斑。再从培养的人才广泛性来看,文有明朝一代晋江著名的
安海石井书院源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