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诗言志”及“言不尽意”现象( 09 级西北师大本科班张英芳) 【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是表现、传选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汉语言古典诗文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本文对其中“诗言志”与“言不尽意”的矛盾统一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试图探讨其内在的整体性和悟性哲学思维的动因。【关键词】:汉语言古典诗文“诗言志”“言不尽意”一、问题的提出称呼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是相关研究者不言自明的定论, 我们可以将古代汉语言诗文活动视为表现、传达人的情感意义以及思想观念的活动。对比现代东西方诗歌创作更多地将之视为涉及语言形式创造的一种文化劳作, 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文创作更注重文学文本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读者的作用,即主要在“言以达意”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回顾上个世纪近代汉语言的诗学范式,传统诗学、西方诗学(特别是西方现代诗学) 、现代诗学观念是其必要的构建要素,三者之间时而冲撞与协调, 时而呈现张力与合力的状态, 但其基本立足点与生长点却是“诗言志”, 其核心仍然摆脱不了古代汉语言诗学中意境理念的营造。“诗言志”出自《尚书· 舜典》,这一观点对于汉语诗歌理论及创作具有极大影响:诗可言志,志欲尽言,言不尽意。..页眉.. 页脚. 在中国古代汉语言诗歌的创造过程中, 汉语通过对自身形式有限性的不断超越, 不断超越着自身表达功能的有限性, 可以说, 汉语言古典诗学深层的语言哲学思想,除了比较浅显的“诗可言志,志欲尽言”的表述外, “言不尽意”这一普通语言的表达困境针对汉语言古典诗学同样具有理论普适性。二、功能价值论潘文国在《语言的定义》一文中概述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具体到汉语言古典诗学, 其功能价值主要就是体现“诗言志”, 如果撇开儒家诗学的政治传统, 直接面对“诗言志”本身, 尤其是歧义丛生的“志”, 这寥寥数字的确耐人寻味: 志即道也。有些作者不言而言,但也存在言而不尽的现象,更有甚者是言而不近。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即是前者, 倡导“理学”的宋诗则是后者。有些学者针对此种现象评论, 在本真诗之言的运作中不是人独语自说,而是言说人答,人答归属言说。汉语言古典诗学作者正是通过言语形式的创新来提升语言的表达功能, 进而试图克服“言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则相对“诗言志”标示的是对原有形式有限性的超越。这些诗歌言语形式的超越性则使诗歌语言的表达功能也获得了超越性, 理论上似乎“象外之象”可以使得诗的“意”达到“无穷”的境界。三、究因“言不尽意”的必然性语言是思维最直接的表现。学界对汉语和英语表达上的显着区别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即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决..页眉.. 页脚. 定了汉语言古典诗文“言不尽意”的必然性, 同时也反映出英汉民族之间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照于英语民族重分析重理性的思维方式, 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则明显突出了整体性和悟性,这一点清人刘开在《拟古诗序》中有相关的表述: “唯其长言之也,而其意始尽;唯其嗟叹之也,故其意始无尽”。更进一步来说, 儒释道三教对汉民族“言不尽意”的思维方式影响巨大,三教都重视思维的整体性与悟性。从语言本体论角度看来,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
试论汉语言古典诗文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