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坡地赤红壤退化与生态环境重建.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坡地赤红壤退化与生态环境重建曾晓舵(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50 ) 摘要: 广东坡地赤红壤是广东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坡地赤红壤长期以来存在着利用不当和退化问题, 严重制约着其生产潜力的发挥。文章总结了坡地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退化状况,探讨了其生态环境重建的途径。认为坡地赤红壤之退化主要是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物理退化和养分退化。指出坡地赤红壤之生态环境重建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 恢复与重建土壤- 植被生态系统;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增加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关键词: 坡地赤红壤;退化;生态环境重建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75 ( 200 3) 02-0198-05 赤红壤又名砖红壤性红壤, 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它分布广, 面积大, 是发展南亚热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林木、果树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广东, 由于人多耕地少, 坡地赤红壤更是一种重要的土壤资源, 它对于今后广东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坡地赤红壤长期以来存在着利用不当和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其生产潜力的发挥; 恶化的生态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全。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总结坡地赤红壤的特性及环境状况,从而探讨其生态环境重建的途径, 为坡地赤红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坡地赤红壤的分布与特性 坡地赤红壤的分布及其气候条件在广东,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北纬 21° 35′~24 ° 31′之间,海拔 300~450 m 以下的低丘台地;面积 658 多万 hm 2 ,占全省土壤面积的 % 。其中以惠阳地区(占 % ) 、肇庆地区(占 % )、江门地区(占 % )、广州市(占 % ) 的面积较大,均在 66万 hm 2 以上[1]。广东赤红壤分布地区处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 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均温 20~22 ℃;≥ 10℃年积温 7 500~ 8 458 ℃;≥ 10℃日数 286~360 d ;最冷月均温 10~15 ℃,最热月(7月)均温 28~29 ℃;温度年较差 13~16 ℃。年平均降雨量 1 300~ 2 200 mm ,雨量集中于 4~9 月, 这几个月的雨量占全年的 80% 以上[1]; 10 月至翌年 3 月为旱季, 干湿季节明显。由于高温多雨的条件, 岩石的风化分解、淋溶强烈,生物繁衍旺盛。 坡地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坡地赤红壤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及其他酸性岩。土壤的脱硅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强。硅铝率为 ~ 。赤红壤中的生物物质循环比较快,有机质分解也快,肥力较低,尤其是植被受到破坏后, 肥力更低。植被受破坏程度不同, 赤红壤的养分含量也不同。据测定[2, 3], 植被保存完好的,有机质层厚度超过 15 cm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可达 g/kg 和 g/kg ; 坡面侵蚀严重的,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在 g/kg 和 g/kg 以下。表层 pH 值为 ± ,为酸性至强酸性土壤[2, 3]。X 光衍射及电镜分析的研究结果

坡地赤红壤退化与生态环境重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15868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