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最高境界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盘经由禅定的体悟而抵达,其过程为先倒退至胎儿期记忆,胎儿期记忆倒退完毕则人的一切记忆全部清除,此时闭目所见的虚空(我们命名为“虚空记忆”)就是涅盘。涅盘的合理内核,在于用和胎儿期记忆相关联的虚空记忆彻底洗刷恐惧的心理底床, 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轮回观是对倒退式胎儿期记忆中的变形现象的误解人的精神起点始于胎儿期记忆,而且在个人历史和人类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儿期记忆所留下的强烈痕迹和影响。涅盘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能通过人的修行实践一步步达到。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自我追求过程中,可以体会“涅盘”的生理–心理意义。“公无前 623 年五月间的月圆日,当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处的古迦毗罗卫国的兰毗尼, 一位高贵的太子诞生了,他必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他被取名为悉达多, ……在他童年时代,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国王组织部署了王耕节,这是全国人民的节日。……毗钵罗树下宁静、祥和的气氛, 与庆典的欢快娱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一切都能使人安静下来,善于思考的太子,年幼智高,跏趺而坐,致心一处,意念呼吸,当下就证得一心不乱的三摩地,获得第一禅悦。”“他深深同情痛苦中的人类。……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追求真理和永恒的安乐。……这年,悉达多太子 29 岁。”其后他向苦行僧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修习梵行和更高层次的禅定即空界禅,又通过内在智慧了证法教,并安住所证之法,最后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这是世界禅的最高境界。“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在《摩诃萨遮经》中,佛陀这样讲述了他开始的修行。”他“咬紧牙关,把舌头贴紧上颚, 以善念控制、战胜、消灭恶念。”接着又依次修习止息禅定,修习非呼吸之法,再一次修习非呼吸禅定法门,再一次体受非呼吸的禅悦,完全断食辟谷。然而,他“从自己的修习实践中,终于彻底地认识到自我折磨的苦修于道无缘。”他回忆小时候“曾坐在一棵清凉的毕钵罗树下,聚精会神地自然深入止息禅思之中,此禅思使他进入第一禅地。因此,他想,是呀, 这才是觉悟之道。”“通过禅定,他制心一处。内心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万法皆如实映现出来。因此,他内心安隐、洁净、无贪无染、柔和、警醒、坚定不可动摇,……他忆念了前生前世的生存方式及详细情形。这正是他在夜里第一时所认识的知见。……他以圣人的天眼神力,观见众生的轮回。这正是他在夜里中时了证的第二知见,消除了对未来的无知,以清净之心,直指灭尽烦恼的悟解。……他的意识从色欲、生欲、无知等烦恼中得以解脱。解脱之后,他明了: 已获解脱。并且意识到:轮回已断,圣身已证,所作皆办,更无后生。这就是他在当夜第三时所悟的第三种知见。无明除,智慧生,黑暗消,光明至。”“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第七个七天,佛陀安详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原注:即贪)。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原注:色身),折断椽木(原注:烦恼)碎脊梁(原注:无明),心梁无为达苦灭(原注:涅盘)。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推倒房屋, 心则无
佛教的最高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