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 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 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 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 采用九品中正制, 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 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 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 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朝, 分封制度逐渐被废, 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 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 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 虽有连坐制度, 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 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 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加强中央集权, 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 诸州岁贡三人" 参加考试, 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 开皇三年( 583 年) 正月, 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 598 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年) 四月, 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 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 10 科举人。大业五年( 609 年) 正月, 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 才艺优洽”“膂力骄壮, 超绝等伦”“在官勤慎, 堪理政事”“立性正直, 不避强御”等4 科举人。大业年间, 隋炀帝还设置明经, 进士二科, 并以“试策”取士, 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 王制》篇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