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一,作者介绍。首先,我想先就《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顾恺之, 东晋画家, 绘画理论家, 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 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他的传世名画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等。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顾恺之擅长线条的勾勒。古人称他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运浮空,流水行地”。二,作品故事。《洛神赋图》的作图灵感来源于曹植的文作《洛神赋》。曹植是三国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有很多传世之作。最有名的文赋有《幽思赋》、《迷迭香赋》和《洛神赋》。其中以《洛神赋》最最有名,最为后世称赞。曹植的《洛神赋》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的爱情的感伤。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是他哥哥曹丕的妻子。甄氏与曹丕没有爱情,最后死得很惨,甄氏死后,曹丕把她遗留的玉缕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封地的路上经过了洛水,夜晚梦到了甄氏来会他。曹植在《洛神赋》中描述了自己与梦中女神洛神的相会,相知, 相惜与相离。描述的整个场景宛若仙境般的朦朦胧胧,虚虚实实,有一种飘渺的韵味。顾恺之是以线条勾勒传神无比著称的大画家,所以他在描绘《洛神赋》这个作品的时候,人物的神态描绘特别的突出。而画卷的整体布局结构非常清晰, 层次感很强。三,作品特点。第一,人物的神态。《洛神赋图》分为四段,我们看到每一段画卷人物表情神态的不同,变化很微妙。第一段为曹植与洛神在洛滨相会。那时候是曹植第一次在梦里见到自己梦中的女神,所以这段画卷,曹植此时是一种惊艳,痴恋,忘我的神情。而洛神,像是被一个人突然闯进了自己世界的小小愕然,不知所措, 但依然气宇悠然,举手投足间仙气萦绕。第二段为洛神与曹植若即若离的情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植的神态是比较凝重的,比较纠结的。像是患得患失的那种怅惘。洛神则是是欲走还留的神态。第三段为洛神在徘徊纠缠中驾车远去。此时是洛神放下纠结决心离去的场景,所以洛神是怡然中带有一种不舍的情态,曹植则是一种对美丽的洛神可望而不可即的神态。把两者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第四段为曹植重登归途。此时的曹植必定是依依不舍的,所以此时的神情也是一种神游状态,显然还在沉浸在与洛神的相会中。第二,人与物的神韵。线条的勾勒特别突出的表现在洛神身上。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洛神作为一个神仙的身份,并且作为一个男人心中的女神的身份。整个身姿被用轻、细、柔、曲、滑的线条勾勒出来,显得洛神神态怡然,裙摆轻扬,体态轻盈。而且因为线条的柔和, 非常准确的表现出了微风轻拂的动态感。人物表情的线条也很细致,很神似的展示人物的内心动态。眉间,眼睛,唇线的描绘非常的自然。整幅画卷的景物也用很清晰的线条描绘出很婀娜的感觉,特别是那
洛神赋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