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必修 3 第二章)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解读新课标】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 能分析当地或某一区域内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上述内容, 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 课前安排学生实地走访或调查当地土地利用( 红壤) 的状况, 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 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 学习活的地理, 让学生在了解当地区域发展特点的同时,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习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 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环境观。 2. 通过案例分析,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 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教学重点、难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2.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方法】 1. 展示景观照片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3. 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教材内容及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难怪生态环境问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这方面的内容, 初中教材虽然有提到, 但都是做为课间或课后的阅读, 并没有细致的讲解。现在高中新教材则比较全面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本文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 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 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本文通过借用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来讲授荒漠化问题, 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会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教师』: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一个小地方导入非常重视, 并且从 2001 年起, 总理已经 14 次提及并关注这个地方。那么这是哪里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略『教师』:这个地方是甘肃省的民勤县,总理一直强调“不要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总理何以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看民勤县有什么问题。『投影图片及文字介绍』: 甘肃民勤是一个被沙漠三面包围的农业县, 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年降水量仅 11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264 6 毫米, 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干旱的地区。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每年正以 - 米的速度下降, 大部分地下水已成为无法饮用的苦咸水, 部分水井已打到了 300 米深。近6 年来, 民勤县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又向绿洲前移了 15 米至 40 米。目前,流沙正在以每年 8到 10 米的速度吞噬绿洲腹地……全国最近一期沙化普查监测结果显示:5 年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必修3第二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